《梦回繁华》教学设计(葛小霞)

【教学简解】

《梦回繁华》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自读课文。在学习了经典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以及经典名著《昆虫记》中的节选文《蝉》之后,作为事物说明文所要了解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来学习《梦回繁华》有点尴尬,是借助课文重新复习一下说明文的知识,还是上出新意,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目标预设】

1.体会结构层次的明晰美

2、感受说明方法的精妙美

3、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4、品味文章情感的厚重美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结构层次的明晰美、说明方法的精妙美、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2、难点:品味文章情感的厚重美

【设计理念】

1、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实用心理学)

3、“教师可以将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相比较,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身,读起来非常生动、形象。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教师教学用书)

【设计思路】

比较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思维,补充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从而带领学生更深层次的发现语文的美。本课教学主要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体会结构层次的明晰美、说明方法的精妙美、说明语言的典雅美、文章情感的厚重美。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师生质疑比较之课题美

(一)新课导入:围绕课题《梦回繁华》,请同学和教师分别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比较?

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1、题目中的“繁华”指本文说明的哪些内容?作者如何组织这些内容的?

2、如果“繁华”主要指《清明上河图》所画的繁荣热闹景象,那作者又如何将这一庞大的场面有条理的介绍给我们的?

3、本文是介绍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画作,那么说明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4、本文介绍《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以“梦回繁华”为题?

师思考,并提出问题:

1、课文中讲到张择端所处的是北宋统治者即将覆灭的时代,为什么还有“繁华”一说?

2、既然讲“繁华”,为什么又写“梦回”?这幅画作背后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总结:

师生所提的问题都有一个关键词:繁华。不同之处:同学们大部分关注的是本文围绕“繁华”这一主题说明的内容以及说明的条理性、说明语言的特点。老师关注更多的是这幅画作背后的人文内涵。

(二)请比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与《梦回繁华》的课题的不同?

【明确:前三篇说明文的题目为说明对象,直白直接,这是说明文普遍的一种拟题方法,让阅读者一目了然。而《梦回繁华》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所要表现的主题,这一主题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上面师生根据课题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一个证明,所以这个课题更具有美感。】

二、打乱概括比较之顺序美

(一)浏览全文,勾画圈点出每段的关键句、总结句,用含有“繁华”的句子概括每段段意。

1、第一段介绍宋朝城市经济的繁华(社会背景)

2、第二段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和南宋人梦想的繁华(个人背景)

3、第三、四段分别总写和细写清明上河图反映内容的繁华(画作内容)

4、第五段写了这幅画创作技法和历史价值的繁华。(特点价值)

(二)试着比较一下,先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再介绍作者、社会背景、特点价值好不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梳理说明顺序,理解采用这一说明顺序的原因,从而发现本文的顺序美。

【明确:全文为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为下文做铺垫,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如果先写这幅画的内容,会使人不太明白这幅画中的繁华景象是什么朝代的,画是什么人作的?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为了加强这种思维训练,还可以用课内第四段来巩固一下。如:划出本文第四段关键语句,迅速把握层次关系。可不可以颠倒之间的顺序?

【明确:标志性语句有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描写(空间顺序),这种空间顺序有一种规范美、秩序美、自然美。】

图片

三、横向比较之方法美

这里的横向比较就是用“同时代”作者的“同内容”作品进行比较。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比较下列两组语段,本文选用的说明方法是否是“最合适”的?(探说明方法)

第一组:

A 全段中心段的情节是即将平息的一场交通事故,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是几个纤夫。当时船工们正在船顶上吃饭,纤夫本应该在离拱桥一定距离时停止拉纤,并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们却一直埋头拉纤到拱桥底下,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桅杆迎面而来,大声呼救……

——余辉《故宫里藏画的故事》

B船正在放到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毛宁《梦回繁华》

【明确:A为叙事性语言,交代画面中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故事多用叙事性语言,而说明文以说明性语言为主。B为描摹性语言,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是因为《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以真实、细腻著称的风俗画,想要将画面内容说明清楚,就必须进行细致的描写,再现它所绘的社会生活。】

第二组:

A长卷为淡墨设色绢本,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绘人物五百余(一说八百余,恐怕还得仔细盘点),牲畜近百,树木近二百,洵为中外绘画史上皇皇巨制。

——虞云国《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

B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毛宁《梦回繁华》

【明确:AB两段都是整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画作最基本的信息。除此之外,B段用一句话概括了画作的主要内容,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句话帮助读者“一眼”把整幅画尽收眼底。B段的美妙之处在于一句比喻句,这个比喻句将画作比作乐章,形象的写出画作各部分的乐调。这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使画作平添了音乐美、动感美。】

四、纵向比较之语言美

这里的纵向比较指“不同时代”作者的“同内容”作品的比较,也指“不同

时代”“同文风”的比较。

学生再次品读第四段,完成两个任务:

1、比较下面两个语段,说说它们在语言上的相同点?

A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暮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B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呼唤叫喊,握篙盘索……呼应相接,挥臂助阵……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 ——毛宁《梦回繁华》

【明确:与《清明上河图》同时代的笔记著作《东京梦华录》在追述当年繁盛时就大量采用四字词语这样的格式,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更具有典雅美、音律美、文学美。】

2、补充“四六句”(骈文资料),再次进行比较,发现文化美、历史传承美、厚重美。

到宋代,骈文的四六句格式更为定型,“声律极其精切”(明代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宋代,正如洪迈《容斋四六丛话》所云:“四六骈俪,于文章家为至浅,然上自朝廷命令诏策,下而缙绅之间笺书祝疏,无所不用。”用途广泛,因而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四六名家。

——选自百度百科词条“四六文”

【明确:阅读了这段资料,才知道《梦回繁华》中的四字句的前世今生。画是北宋时期的,介绍画的作者非常细致的用宋朝流行的“四六文”来诠释这幅画,可谓是匠心独运。虽然行文没有之前严格的格式,但有用宋朝的文风解释宋朝的画风的韵味,这是一种近乎于原汁原味的美。】

图片

五、原点比较之情感美

    这里的原点比较指用课文内的句子相互比较。

再次默读全文,勾画出文中隐含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比较后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一)“盛世”与“覆灭”之比较

A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以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梦回繁华》第二段节选

【明确:从南宋遗民的角度:《清明上河图》图中的画面越繁华,行将到来的靖康之耻就越苍凉。作为南宋遗民越是回不去,内心就更加悲伤。所以才有“梦回”一说,现实中回不去,只有“梦中”回。这就是画作背后的沉重心情。】

(二)“大道”与“小路”的比较,“忙碌”“无暇一顾”与“围观”的比较

B在“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忙碌的船工……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

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梦回繁华》第四段节选

【明确:从画者张择端的角度:《清明上河图》虽画了各行各业人的活动,却着力刻画了苦力们的艰难生活。他描摹表面繁盛的背后,流露出对北宋末年的阵阵隐忧。表现出画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特有”与“一般”的比较

C《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12世纪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梦回繁华》第五段节选

【明确:“特有”不仅指手卷形式,绘画技巧,也指它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从本文作者角度:对《清明上河图》以及画作者的赞美与钦佩之情。从青少年的角度:热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有民族自豪感和渴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

1、找到中国百科全书中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词条,对比本文,说一说语言上的不同之处。

2、在八年级美术教材上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试做简单的介绍,要突出画作特征,说明要有条理,试一试多用一些四字词语。

https://mp.weixin.qq.com/s/gWb7ta9GaLSHnZPAQJIuDg

  • 銆婃ⅵ鍥炵箒鍗庛嬫暀瀛﹁璁(钁涘皬闇)
    绛旓細(浜)璇锋瘮杈冦婁腑鍥界煶鎷辨ˉ銆嬨婅嫃宸炲洯鏋椼嬨婅潐銆嬩笌銆婃ⅵ鍥炵箒鍗庛鐨勮棰樼殑涓嶅悓?銆愭槑纭:鍓嶄笁绡囪鏄庢枃鐨勯鐩负璇存槑瀵硅薄,鐩寸櫧鐩存帴,杩欐槸璇存槑鏂囨櫘閬嶇殑涓绉嶆嫙棰樻柟娉,璁╅槄璇昏呬竴鐩簡鐒躲傝屻婃ⅵ鍥炵箒鍗庛嬫槸銆婃竻鏄庝笂娌冲浘銆嬭繖骞呯敾鎵瑕佽〃鐜扮殑涓婚,杩欎竴涓婚甯︾粰鎴戜滑鏃犻檺鐨勯亹鎬,涓婇潰甯堢敓鏍规嵁璇鹃鎻愬嚭鏉ョ殑闂灏辨槸涓涓瘉鏄,鎵浠ヨ繖...
  • 扩展阅读:梦回繁华ppt课件免费版 ... 《彩色的梦》第一课时实录 ... 去凤凰古城旅游大概需要多少钱 ... 梦回繁华优质课一等奖 ... 梦回繁华优秀教学设计 ... 芙蓉镇和凤凰古城哪个值得去 ... 梦回繁华获奖教学实录 ... 梦回繁华主要内容 ... 《彩色的梦》优秀教学设计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