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有哪些?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利弊?

\u4e2d\u56fd\u53e4\u4ee3\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90fd\u6709\u54ea\u4e9b\uff0c\u5b83\u4eec\u53c8\u6709\u4ec0\u4e48\u5229\u5f0a\uff1f

\u8003\u8bd5\u4e00\u76f4\u662f\u4ece\u53e4\u81f3\u4eca\u975e\u5e38\u53d7\u4eba\u77a9\u76ee\u7684\u4e8b\u60c5\uff0c\u56e0\u4e3a\u4e0d\u7ba1\u662f\u53e4\u4ee3\u7684\u8003\u8bd5\uff0c\u8fd8\u662f\u5982\u4eca\u7684\u9ad8\u8003\uff0c\u90fd\u88ab\u4eba\u4eec\u8ba4\u4e3a\u6210\u662f\u63d0\u5347\u8eab\u4efd\u7684\u9014\u5f84\u3002\u53e4\u4ee3\u7684\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6709\u5f88\u591a\uff0c\u5982\u6700\u65e9\u7684\u4e16\u88ad\u5236\u3001\u6625\u79cb\u65f6\u671f\u8350\u4e3e\u5236\u548c\u519b\u529f\u5236\u3001\u79e6\u6c49\u65f6\u5bdf\u4e3e\u5236\u3001\u9b4f\u664b\u5357\u5317\u671d\u4e5d\u54c1\u4e2d\u6b63\u5236\u3001\u5510\u671d\u7684\u4e61\u8bd5\u7701\u8bd5\u6bbf\u8bd5\u7b49\u7b49\uff0c\u4e00\u76f4\u5230\u4e86\u4eca\u5929\u7684\u9ad8\u8003\u5236\u5ea6\u3002

\u4eca\u5929\u7684\u9ad8\u8003\u4ecd\u6709\u4e00\u4e9b\u8ba9\u4eba\u89c9\u5f97\u4e0d\u516c\u5e73\u7684\u5730\u65b9\uff0c\u5f88\u591a\u4eba\u63d0\u51fa\u5f02\u8bae\uff0c\u53c8\u4f55\u51b5\u662f\u90a3\u65f6\u5019\u4e0d\u6562\u51fa\u5927\u6c14\u7684\u4eba\u4eec\u5462\uff1f\u6240\u4ee5\u5f53\u65f6\u7684\u8003\u8bd5\u5236\u5ea6\u662f\u6709\u7740\u5f88\u5927\u7684\u6f0f\u6d1e\u7684\uff0c\u5176\u5b9e\u8fd9\u4e5f\u4f7f\u5f97\u5f88\u591a\u4eba\u624d\u6d41\u5931\uff0c\u8ba9\u5f88\u591a\u672c\u6765\u6709\u624d\u534e\u7684\u4eba\u88ab\u5237\u4e86\u4e0b\u6765\u3002
\u53e4\u65f6\u7684\u4e16\u88ad\u5236\uff0c\u90fd\u662f\u4e00\u4ee3\u4e00\u4ee3\u4f20\u4e0b\u804c\u4f4d\uff0c\u8fd9\u6837\u7684\u5236\u5ea6\u7f3a\u9677\u5f88\u5927\uff0c\u81f4\u4f7f\u9636\u7ea7\u56fa\u5316\uff0c\u8ba9\u5bd2\u95e8\u5b50\u5f1f\u96be\u4ee5\u8de8\u8d8a\u81ea\u5df1\u7684\u9636\u7ea7\uff0c\u53ea\u80fd\u4e00\u8f88\u5b50\u5f53\u4e00\u4e2a\u7a77\u82e6\u4e4b\u4eba\u3002\u800c\u90a3\u4e9b\u51fa\u751f\u8f83\u597d\u7684\u7687\u5ba4\u5b50\u5f1f\uff0c\u5373\u4f7f\u4e0d\u662f\u90a3\u4e48\u7684\u52aa\u529b\uff0c\u4e5f\u53ef\u4ee5\u83b7\u5f97\u4e00\u4e2a\u5f88\u597d\u7684\u751f\u6d3b\u3002\u5bdf\u4e3e\u5236\uff0c\u662f\u7531\u9ad8\u5c42\u63a8\u8350\u4f4e\u5c42\uff0c\u4f46\u8fd9\u79cd\u5236\u5ea6\u5f80\u5f80\u5b58\u5728\u7247\u9762\u6027\u3002\u800c\u4e14\u90a3\u4e9b\u6709\u94b1\u4eba\uff0c\u4e70\u901a\u8d35\u65cf\u5b50\u5f1f\uff0c\u4e3e\u8350\u81ea\u5df1\uff0c\u5c31\u5f88\u53ef\u80fd\u83b7\u5f97\u4e00\u4efd\u597d\u7684\u804c\u4f4d\uff0c\u6240\u4ee5\u8fd9\u6709\u5f88\u5927\u7684\u4e0d\u516c\u5e73\u6027\u3002

\u4e5d\u54c1\u4e2d\u6b63\u5236\u662f\u9b4f\u664b\u65f6\u671f\u666e\u53ca\u7684\u3002\u8981\u5148\u9009\u51fa\u5f88\u591a\u4e2a\u4e2d\u6b63\u5b98\uff0c\u7ee7\u800c\u7531\u8fd9\u4e9b\u4eba\u5bf9\u5404\u79cd\u58eb\u4eba\u8fdb\u884c\u8003\u6838\uff0c\u7136\u540e\u9009\u51fa\u54c1\u7ea7\u4e0a\u62a5\u671d\u5ef7\uff0c\u8fd9\u4e5f\u5177\u6709\u5341\u5206\u5927\u7684\u4e2d\u592e\u96c6\u6743\u7684\u6d4b\u624d\uff0c\u4f46\u76f8\u6bd4\u4e4b\u524d\u6709\u4e86\u5f88\u5927\u7684\u5408\u7406\u6027\uff0c\u4f46\u4ecd\u7136\u8ba9\u5bd2\u95e8\u5b50\u5f1f\u96be\u4ee5\u51fa\u5934\u3002
\u79d1\u4e3e\u5236\u88ab\u8ba4\u4e3a\u662f\u5b9e\u884c\u65f6\u95f4\u6700\u957f\u6700\u597d\u7684\u5236\u5ea6\uff0c\u5b83\u80fd\u591f\u9632\u6b62\u8003\u751f\u4f5c\u5f0a\uff0c\u4f7f\u5bd2\u95e8\u5b50\u5f1f\u6709\u4e86\u51fa\u5934\u7684\u5e0c\u671b\u3002\u4f46\u8fd9\u79cd\u5236\u5ea6\u4ecd\u7136\u5177\u6709\u5341\u5206\u5927\u7684\u4e3b\u89c2\u6027\uff0c\u56e0\u4e3a\u6587\u7ae0\u6bcf\u4e2a\u4eba\u90fd\u4e0d\u4e00\u5b9a\u6709\u4e00\u6837\u7684\u7406\u89e3\uff0c\u5149\u51ed\u8003\u5b98\u4e00\u4eba\u7684\u770b\u6cd5\uff0c\u5b9e\u5728\u5f88\u7247\u9762\u3002

\u867d\u7136\u9ad8\u8003\u4ecd\u7136\u6709\u4eba\u6709\u4e89\u8bae\uff0c\u4f46\u6211\u8ba4\u4e3a\u5df2\u7ecf\u662f\u4e00\u4e2a\u6bd4\u8f83\u5b8c\u5584\u7684\u8003\u8bd5\u5236\u5ea6\u4e86\uff0c\u89e3\u51b3\u4e86\u53e4\u4ee3\u5bd2\u95e8\u5b50\u5f1f\u65e0\u6cd5\u51fa\u5934\u7684\u95ee\u9898\u3002\u4f46\u9ad8\u8003\u4e5f\u4e00\u5b9a\u8fd8\u4f1a\u6709\u6240\u6539\u5584\u7684\uff0c\u4ece\u8fd1\u51e0\u5e74\u7684\u60c5\u51b5\u6765\u770b\uff0c\u6539\u9769\u7684\u7a7a\u95f4\u4e5f\u662f\u4ecd\u7136\u5f88\u5927\u7684\u3002

\u53e4\u4ee3\u7684\u653f\u6cbb\u5236\u5ea6\u90fd\u662f\u968f\u7740\u65f6\u4ee3\u7684\u4e0d\u540c\u800c\u4ea7\u751f\u53d8\u5316\u7684\uff0c\u56e0\u6b64\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4e5f\u662f\u8981\u968f\u7740\u65f6\u4ee3\u7684\u4e0d\u540c\u3001\u968f\u7740\u653f\u6cbb\u5236\u5ea6\u7684\u4e0d\u540c\u800c\u4ea7\u751f\u53d8\u5316\u7684\u3002\u6839\u636e\u53f2\u4e66\u7684\u8bb0\u8f7d\uff0c\u6211\u56fd\u6700\u65e9\u7684\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662f\u897f\u5468\u65f6\u671f\u91c7\u7528\u7684\u662f\u4e16\u7984\u5236\u3002

\u4e16\u7984\u5236\u8fd9\u79cd\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662f\u5b58\u5728\u7740\u5f88\u5927\u7684\u7f3a\u9677\u6027\u7684\uff0c\u56e0\u4e3a\u8fd9\u79cd\u5236\u5ea6\u7684\u4ece\u672c\u8d28\u4e0a\u6765\u8bf4\u662f\u4e3a\u5f53\u65f6\u7684\u4e16\u65cf\u9636\u7ea7\u670d\u52a1\u7684\uff0c\u56e0\u6b64\u5e95\u5c42\u7684\u5bd2\u95e8\u5b50\u5f1f\u5f88\u5c11\u6709\u673a\u4f1a\u53ef\u4ee5\u901a\u8fc7\u8fd9\u4e2a\u5236\u5ea6\u8fdb\u884c\u7ffb\u8eab\uff0c\u8fd9\u4e5f\u5c31\u51b3\u5b9a\u4e86\u8d35\u65cf\u6c38\u8fdc\u662f\u8d35\u65cf\uff0c\u5e73\u6c11\u6c38\u8fdc\u662f\u5e73\u6c11\u3002\u4f46\u662f\u968f\u7740\u5468\u738b\u5ba4\u5b97\u4e3b\u5730\u4f4d\u7684\u8870\u5f31\uff0c\u4e16\u7984\u5236\u8fd9\u79cd\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4e5f\u662f\u9010\u6e10\u74e6\u89e3\uff0c\u540e\u6765\u4fbf\u662f\u7531\u6625\u79cb\u6218\u56fd\u65f6\u671f\u7684\u4e3e\u8350\u5236\u4ee5\u53ca\u519b\u529f\u6240\u53d6\u4ee3\u3002

\u5f53\u5e74\u5b54\u5b50\u4e3b\u5f20\u4efb\u4f55\u4eba\u90fd\u5e94\u8be5\u5f97\u5230\u5b66\u4e60\uff0c\u8fd9\u5c31\u662f\u4e3e\u8350\u5236\u5f00\u59cb\u5f62\u6210\u7684\u539f\u56e0\u3002\u5f53\u65f6\u5404\u4e2a\u8bf8\u4faf\u56fd\u4e3a\u4e86\u5f3a\u5927\u81ea\u8eab\u56fd\u529b\uff0c\u56e0\u6b64\u4e0d\u4ec5\u4ec5\u5728\u8d35\u65cf\u4e2d\u9009\u62d4\u4eba\u624d\uff0c\u8fd8\u4ece\u90a3\u4e9b\u51fa\u8eab\u8d2b\u8d31\u7684\u5e73\u6c11\u5f53\u4e2d\u9009\u62d4\u6709\u80fd\u529b\u7684\u4eba\u53bb\u5f53\u5b98\uff0c\u751a\u81f3\u4e00\u4e9b\u6709\u624d\u80fd\u7684\u4eba\u8fd8\u53ef\u4ee5\u81ea\u5df1\u6bdb\u9042\u81ea\u8350\u3002\u800c\u519b\u529f\u5236\u662f\u5f53\u7531\u4e8e\u5f53\u65f6\u6218\u4e8b\u9891\u53d1\uff0c\u56e0\u6b64\u56fd\u5bb6\u4e3a\u4e86\u5f81\u96c6\u767e\u59d3\u5f53\u5175\u7684\u540c\u65f6\u627f\u8bfa\uff0c\u767e\u59d3\u53ef\u4ee5\u7528\u519b\u529f\u63d0\u9ad8\u81ea\u5df1\u7684\u5b98\u7235\u3002\u5230\u4e86\u79e6\u6c49\u65f6\u671f\uff0c\u4e3e\u8350\u5236\u8fdb\u4e00\u6b65\u53d1\u5c55\u6210\u4e3a\u4e86\u5bdf\u4e3e\u5236\uff0c\u5bdf\u4e3e\u5236\u66f4\u52a0\u7684\u4e13\u4e1a\u5316\u4ee5\u53ca\u5b98\u65b9\u5316\u3002

\u5bdf\u4e3e\u5236\u662f\u7531\u5730\u65b9\u5411\u4e2d\u592e\u63a8\u8350\u4eba\u624d\uff0c\u4eba\u624d\u518d\u5728\u4e2d\u592e\u63a5\u53d7\u8003\u6838\u8fdb\u884c\u7684\u4e00\u79cd\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ff0c\u8fd9\u79cd\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66f4\u662f\u6392\u9664\u4e86\u4e00\u4e9b\u5eb8\u624d\u6df7\u5165\u5b98\u573a\u3002\u4f46\u662f\u5c31\u662f\u5982\u6b64\uff0c\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4f9d\u7136\u662f\u88ab\u5f53\u65f6\u7684\u8d35\u65cf\u6240\u638c\u63a7\u7684\uff0c\u5f88\u591a\u5e76\u6ca1\u6709\u624d\u534e\u7684\u4eba\u901a\u8fc7\u82b1\u94b1\u4e70\u901a\u8003\u5b98\u800c\u88ab\u4eba\u4e3e\u8350\u53bb\u505a\u4e86\u5b98\uff0c\u56e0\u6b64\u5bdf\u89c9\u5236\u4e5f\u662f\u9010\u6e10\u7684\u4e0d\u518d\u7b26\u5408\u65f6\u4ee3\u7684\u9700\u8981\u4e86\u3002
\u5230\u4e86\u66f9\u9b4f\u65f6\u671f\uff0c\u9b4f\u6587\u5e1d\u66f9\u4e15\u8fdb\u884c\u6539\u9769\uff0c\u5f00\u59cb\u5b9e\u884c\u4e5d\u54c1\u4e2d\u6b63\u5236\u3002\u4f46\u662f\u8fd9\u79cd\u5236\u5ea6\u4e0b\uff0c\u5b98\u5458\u4efb\u547d\u7684\u6743\u529b\u4ecd\u7136\u662f\u96c6\u4e2d\u4e8e\u4e16\u65cf\u624b\u4e2d\u7684\uff0c\u4ecd\u7136\u6ca1\u6709\u529e\u6cd5\u4f7f\u5bd2\u95e8\u5b50\u5f1f\u53ef\u4ee5\u9ca4\u9c7c\u8dc3\u9f99\u95e8\u3002\u56e0\u6b64\u5230\u4e86\u968b\u671d\u4fbf\u4ea7\u751f\u4e86\u5728\u53e4\u4ee3\u6700\u5b8c\u5584\u7684\u4eba\u624d\u9009\u62d4\u5236\u5ea6\u79d1\u4e3e\u5236\uff0c\u800c\u540e\u6765\u7684\u5386\u671d\u5386\u4ee3\u7686\u662f\u5bf9\u79d1\u4e3e\u5236\u8fdb\u884c\u52a0\u5de5\u5b8c\u5584\uff0c\u5230\u4e86\u6b66\u5219\u5929\u65f6\u671f\u66f4\u662f\u51fa\u73b0\u4e86\u6b66\u4e3e\u79d1\u3002

1、世卿世禄制

根据《史记》记载,我国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应为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具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该制度本质上是为世族阶级服务的,这就导致寒门子弟根本难以通过该制度翻身。

之后,随着西周宗主地位的衰弱,世卿世禄制度也开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制以及军功制。

2、荐举制

《左传 昭公十七年》中记载了这样的一段话:“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大致意思是说教育开始逐渐地普及,这也是荐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实力,便不再如昔日世卿世禄制一样只提拔贵族子弟,而是不管出身贵贱,依照能力来安排官职。

于是许多人便或毛遂自荐或被他人推举,步入到了仕途之中,比如说诸位很熟悉的荆轲,他便是被人推举给太子丹的。《史记》有文可证:“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

3、军功制

与荐举制同处一个时期的还有军功制,这种制度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统治者为了激励百姓从军,也为了能选拔军事人才,提高本国军事实力所设置的一种选拔制度。战国时不少士兵便是通过军功制一跃成为将军,甚至名垂千古,最为著名的便是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人的白起。

客观来讲,这两种制度即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极难挑出毛病,它们皆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产物,为日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开拓了一个新方向。

4、察举制

待到秦汉建立后,便在荐举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察举制度。《文献通考 卷二十八 选举考一》记载:“孝武元光元年冬,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察举制跟荐举制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加专业化官方化,是需要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并且人才还要接受考核,没有荐举制那样随意。因为察举制的考核很注重品行,所以也有人称其为“举孝廉”,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便曾是举孝廉出身。

值得一提的是,察举制虽然为士人为官提供了途径,但却依旧被贵族阶级所掌控。许多察举出身之辈,并不是真的品行高尚才华横溢,而是买通了考察官,或是背后有官僚阶级的支持。对于这种情形,甚至有史学家称“一场作秀的察举”,足以见制度背后的腐败。

5、科举制

之后,便是古代实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始建于隋朝,后来唐朝对其加工完善,历朝历代进行一些改动,继续沿用下去,一直到1905年时,这项制度才被废除。科举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故有学者认为“科举即是古代的高考。”

唐朝时,科举考试流程则为乡试---省试---吏部复试,主要分为常科以及制举两类。北宋时,科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考试程序进行了改革,把吏部复试改为了殿试。

并在此之后成为北宋的定制。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试后一律将卷子密封,把考生的名字所遮掩住,并且不允许在卷子上留有特殊印记,有些类似于如今的高考阅卷。

而且为了得到更多人才,北宋也对科举进行了扩招,根据《宋史》记载,宋太祖在位期间便录用了近万人的科举取士,远比唐朝要多。这跟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是有所关联的,正因此,才有学者发出:“宋朝是读书人最幸福的一个朝代”这样的感慨。

元朝时,科举经常停考,并且并无太多新意,在此就不多做叙述。明朝时科举有了新的变化,它开始跟学校制度结合起来,想要参加乡试,就比如成为各级行政单位的生员亦或是国子监的监生。

并且,明朝的科举考试的流程也进行了一些小修改,将省试换为了会试,在乡试之前还加入了一个县府院试。清朝时则是沿袭明代,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只是使学校制度跟科举制度完全融合在一起,并把县府院诗改为了童试。

科举制度相比较之前的几个选拔制度,其优点不言而喻。它帮助了更多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让士人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也给国家带来了太多人才,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一代文豪苏轼便是科举进士出身,还都是二十岁考上进士的学霸人物。

不过科举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还是做不到如当今高考一样绝对的公平,不少地方的考试依旧有舞弊现象,甚至就连最重要的殿试,也完全是看皇帝心情而定。并且科举太过死板,尤以清朝的八股文最束缚士人思想,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损失。

扩展资料

隋唐科举的积极意义: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2. 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按照朝代的顺序,给你说一下个朝代代表性的选管用人制度

西周 世卿世禄制 就是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权力,分别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贵族手中。而且世代相传,不能随意任免。这种世禄世卿制度,是与当时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的,其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逐级逐层类推下去,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体系。应该肯定,这种世袭制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和原因之一
弊端当然是阻止了更多有才能的平民为国家效力咯

秦 按军功授爵 就是以战功而赏赐爵位的制度。既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也可以培养一批军功地主,他们更有创新精神。所以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它。弊端不用说了吧,会打战不一定会治理国家,而且没战争的时候呢。

汉 察举征辟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所谓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察举和征辟,对于原先实行的世禄世卿制来讲,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又带有举士和举官不分,选举和考课不分,选举与教育分离,没有选官的专职官员,先选后考等特点,给各级官吏在察举和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所以到了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怪现象。

魏晋南北朝 九品宗正制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最主要的是家世,所以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现象

隋唐 科举制到明清八股取士,这个百度百科相当详细了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原为选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是两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后世有食之。诏曰:‘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亡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楝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又“元关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宋书.百官志》:“汉武帝元年封四年,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

从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皇朝根据不同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官员担任举主,依规定贡上相应人才,经朝廷检验后给予录用或升迁。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

战国时随“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以推荐方法选录官吏已形成较为普遍的风气。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曾下诏征召贤能。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被举者百余人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特科察举的制度因此正式成立。

汉武帝时,董仲舒认为当时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赀选”,未必称职,建议由列侯、郡守岁贡吏民之贤者二人于朝。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

汉代的特科,后来又发展出文学、方正、至孝、有道、敦朴、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等。特科中,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的应举者要参加对策,按皇帝指定的策题发表对政事的见解;明经科则要参加射策,即经术考试,然后方得除授。汉代的岁举,除孝廉外还有廉吏等科。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称茂才。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才能被任命为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东汉初年王朝规定,除少数德行优异者外,孝廉举前都应有担任郡县属吏的经历,以保证其真正具有行政经验。和帝时,改按郡人口比例确定察举员额,每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以此递增;不足二十万者二岁一人,不足十万者三岁一人。顺帝阳嘉元年(132),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由此,岁举一途遂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比较严格。被举者如被发现不合标准,举主要承担责任,被贬秩、免官。察举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但随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权贵豪门请托舞弊,曾经造成严重的察举不实。时有谚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仍是基本的入仕途径之一。曹魏文帝黄初年间改察举员额为各郡每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又废除了限年四十之制。西晋初年王朝定制,秀才科也须进行对策,五策皆通方能拜为郎中。至此,察举形成了秀才对策而孝廉试经,以策论、经术二途每岁考士的格局。东晋规定孝廉每郡岁举一人,丹阳、吴、会稽、吴兴岁举二人;秀才扬州岁举二人,诸州一人,或三岁一人。刘宋明帝泰始中,定制秀才对策五问皆通者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

北方十六国中许多政权,都采用了察举取士之法。北魏太武帝神■四年(431)郡国察秀孝数百人。此后,北魏以至北齐、北周政权,都以察举为基本选官途径。北朝察举考试,秀才也是对策五问,孝廉则试经十条,及格在八条以上为及第。察举员额为上州、上郡岁举秀孝一人,下州下郡三岁一人。南北朝时期,秀才、孝廉在任用上不再先拜郎署之郎官等待迁调,而是直接任命为博士、秘书郎、著作郎、员外散骑侍郎、奉朝请、县令等,或为公府、军府、王国和州府的僚属。

曹魏以降,门阀士族势力日益发展,与之相适应,在选官上产生了九品中正制。作为汉代入仕荣途的察举制,其地位开始下降,由之入仕者,多为普通士人,高门权贵子弟一般是凭藉门第获得上品,并由一些被视为“清官”的官位直接起家为官。东晋时,察举已相当衰落。南北朝时,察举又趋复兴。但此时之察举,特别是秀才一途,大多为门阀士族占据。北朝后期,随门阀制度的衰落,察举中的普通士人再度增多。

孝廉、秀才之岁举在汉代主要是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举至中央不经考试就直接任官。自从东汉顺帝阳嘉中孝廉考试经术笺奏,以及晋初秀才行对策之法后,岁举就有了推荐与考试两个环节。在南北朝,推荐一环越来越不重要,考试日益成为决定被举者得官与否的中心环节。人们对秀才的注目,主要是对策时文辞的优美,孝廉则在于经学的深湛。举主的责任,也逐渐由推荐吏民之贤者为官,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了。

唐代初年,王朝规定参加科目考试者可以“投牒自进”,就是说可以自由报名,而员额上实际没有限制,是差额考试。这样,察举制也就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经漫长演变,变成了一种中央设科招考、士人自由投考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6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历史发展与演变】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人们称他为“相公”。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

中举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讲评这个故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在汉代形成的,汉以前,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往往是临时的和随意的,未形成明确的制度。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汉朝建立了察举、征召等一整套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从隋唐至明清一直实行科举制。

春秋战国-官吏选拔制度

世卿制逐渐衰微,官僚制兴起,使官吏选拔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这两种制度的交替衔接是经过相当长的演变过程的。世卿选官制度在很长时期内很大程度上还是被保存下来,只是处在逐步彼削弱被取代的过程中。例如,在战国后期,鲁仲连劝燕将投降齐国时说:“裂地定封,富比陶(穰侯)、卫(商君),世世称孤寡,与齐永存”②。可见,在当时世袭制度依然存在,虽然已经有许多人被剥夺了世袭特权,但这种特权毕竟还是当时官僚追求的目标,世袭者在某种程度上还享有优先被选拔的待遇,但已经不是出任公职的唯一资格了。在保留这些旧制的同时,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选拔官吏的方法,比较主要的有荐举、学校、游说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不同的选官途径。

荐举之法有其初步兴起以至被普遍采用的过程。齐桓公时鲍叔牙推荐管仲,秦穆公时公孙枝推荐百里奚,还是作为一种个别的特殊情况,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①,作为国家治理的“三本”,以德、功、能作为推荐的标准,但这也仅仅是在理论上的初步探索,战国中期以后,鉴于被荐举任官的人多能称职,这种荐举才渐成为制度,规定朝中大臣和郡县主要长官应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并实行荐举连坐。

学校在西周时就已经成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途径,许多没有继承权的“士”,通过官学取得任官资格。春秋战国时期则在官学的基础上发展起许多私学,私学子弟凭才能也可以入仕,孔子弟子3000,许多人到各国为官,有的还受到重用。但毕竟私学不能直接入仕,弟子们还是主要凭自己的才能游说自荐。孔门大弟子子贡,曾游说各国,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学到的知识,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政治影响,“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②,子贡亦得到童用。这种上书游说的自荐,成为非宗法性的士显名建业、实现抱负的可行捷径,以至在战国时游说纵横之士遍布天下,其中被擢为大臣、声名卓著的有荀况、商鞅、张仪、苏秦、李斯等人。这些士的能量很大,“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③,引起许多国君的重视,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士争凑燕”。使“燕国殷富”④。各国“设官职,陈爵禄,而土自至”⑤。士是以自己的才能和取得的业绩博取到重用的,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以功授官。因为“功”比较容易看到,以此为标准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①。功在军事上最好表现,各国多以军功提拔人才为将领。至秦商秧变法后,更明确规定了军功入仕制度。

在官僚制度中还有世官的遗存,主要体现在荫及子孙方面。在云梦秦简中有“葆子”这一名词,奏简整理小组认为与汉代的“任子”一样,虽然目前尚有争议,但从秦简中所见爵位世袭和《史记》所载“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②,王翦之子责、孙离也因家世为官③的情况来看,这种荫子制度应是比较普遍的。

秦汉时实行察举制: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公元前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 10 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 鎴戝浗鍙や唬閫夋嫈浜烘墠鐨勫埗搴﹂兘鏈夊摢浜?
    绛旓細涔嬪悗锛屼究鏄彜浠e疄琛屾椂闂存渶闀匡紝涔熸槸鏈瀹屽杽鐨勪汉鎵嶉夋嫈鍒跺害鈥斺旂涓惧埗銆傜涓惧寤轰簬闅嬫湞锛屽悗鏉ュ攼鏈濆鍏跺姞宸ュ畬鍠勶紝鍘嗘湞鍘嗕唬杩涜涓浜涙敼鍔紝缁х画娌跨敤涓嬪幓锛屼竴鐩村埌1905骞存椂锛岃繖椤瑰埗搴︽墠琚簾闄ゃ傜涓惧涓浗绀句細鍘嗗彶杩涚▼璧峰埌浜嗗己鏈夊姏鐨勬帹杩涗綔鐢紝鏁呮湁瀛﹁呰涓衡滅涓惧嵆鏄彜浠g殑楂樿冦傗濆攼鏈濇椂锛岀涓捐冭瘯娴佺▼鍒欎负涔¤瘯--...
  • 涓浗鍙や唬鐨勪汉鎵嶉夋嫈鍒跺害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浗鍙や唬鐨勪汉鎵嶉夋嫈鍒跺害涓昏鍖呮嫭涓栬鍒躲佸啗鍔熺埖鍒躲佸療涓惧埗銆佷節鍝佷腑姝e埗浠ュ強绉戜妇鍒銆傚湪鍙や唬涓浗鐨勬棭鏈熼樁娈碉紝涓栬鍒舵槸涓昏鐨勫畼鍛橀夋嫈鏂瑰紡銆傝繖绉嶅埗搴︿笅锛屽畼鑱岄氬父鐢卞鏃忎笘浠g浉浼狅紝鐖朵翰鐨勮亴浣嶄細鐩存帴浼犵粰鍎垮瓙銆傝繖绉嶆柟寮忓己璋冧簡琛缁熷拰瀹舵棌鑳屾櫙鍦ㄦ斂娌诲湴浣嶄腑鐨勯噸瑕佹с傜劧鑰岋紝涓栬鍒跺線寰瀵艰嚧浜嗘斂娌绘潈鍔涚殑闆嗕腑鍜岃厫璐ワ紝鍥...
  • 涓浗鍙や唬鐨閫変妇鍒跺害,瓒婅缁嗚秺濂姐
    绛旓細1銆佸厛绉︽椂鏈熺殑涓栬鍒 鍏堢Е鏃舵湡閫氬父瀹炶鈥滀笘鍗夸笘绂勨濆埗銆傛垬鍥芥椂鏈熺殑瀹樺儦闃熶紞锛屼富瑕佹槸鐢卞啗鍔熶箣澹佹枃澹拰瀹楀璐垫棌缁勬垚銆備负瀹樿呯殑鍏ヤ粫閫斿緞鍜屽悇鍥介夋嫈瀹樺悘鐨勫姙娉曪紝澶ц嚧 閫氳繃鍐涘姛鍏ヤ粫銆佽崘涓惧叆浠曘佹父璇磋嚜鑽愬叆浠曘2銆佺Е姹夋椂鏈熺殑閫変妇鍒跺害 绉︽眽鏃舵湡閫夋嫈瀹樺悘鐨勫姙娉曟湁浜旂锛屽嵆瀵熶妇銆佸緛鍙佸叕杞︿笂涔︺侀儙瀹樹箣鍏堝拰澶銆...
  • 浜烘墠鏄叧绯诲埌鍥藉鍏磋“鐨勯噸瑕佸洜绱,鎴戝浗鍙や唬閫夋嫈浜烘墠鍒跺害缁忓巻浜嗗娆¢噸澶...
    绛旓細锛1锛変笘琚埗銆佸療涓惧埗銆佷節鍝佷腑姝e埗銆佺涓惧埗銆佸叓鑲″彇澹銆傦紙2锛夐殝鍞愭椂鏈熷疄琛岀殑绉戝鍒舵槸灏佸缓閫夊畼鍒跺害鐨勪竴澶ц繘姝ワ紝瀹冩姂鍒朵簡闂ㄩ榾澹棌锛涙墿澶т簡瀹樺悘鐨勬潵婧愶紝澶ф壒搴舵棌鍦颁富鐭ヨ瘑鍒嗗瓙鍙互閫氳繃绉戜妇鑰冭瘯鍙傛斂锛屾墿澶т簡缁熸不鍩虹锛涙彁楂樹簡瀹樺憳鐨勬枃鍖栫礌璐紱鍔犲己浜嗕腑澶泦鏉冿紝鏈夊埄浜庢斂灞绋冲畾锛涙帹鍔ㄤ簡鏁欒偛鏂囧寲浜嬩笟鐨勫彂灞曘傛槑娓呮椂鏈熷疄...
  • 鍙や唬浜烘墠閫夋嫈鍒跺害鏈夊摢浜
    绛旓細绉戜妇鍒舵槸鍙や唬涓浗鏈鍏蜂唬琛ㄦх殑浜烘墠閫夋嫈鍒跺害銆傝嚜闅嬪攼浠ユ潵锛岀涓惧埗閫愭笎鎴愪负閫夋嫈瀹樺憳鐨勪富瑕侀斿緞銆傝繖绉嶅埗搴﹂氳繃鑰冭瘯鏉ラ夋嫈浜烘墠锛岃冭瘯鍐呭閫氬父鍖呮嫭缁忎箟銆佽瘲璧嬨佺瓥璁虹瓑銆傜涓惧埗鐨勫疄鏂芥墦鐮翠簡涓栬鍒鍜岄棬闃鐨勫瀯鏂紝浣垮緱鏇村鏈夋墠鑳界殑浜鸿兘澶熻繘鍏ュ畼鍦烘柦灞曟墠鍗庛傚悓鏃讹紝绉戜妇鍒朵篃淇冭繘浜嗙ぞ浼氭枃鍖栫殑绻佽崳鍜屽彂灞曘傚湪绉戜妇鍒剁殑闀挎湡...
  • 涓浗鍙や唬鐨勯瀹鍒跺害鏈夊摢浜?
    绛旓細涓ゆ眽锛氭眽鏈濆缓绔嬩簡涓鏁村閫変妇浜烘墠鐨勯夊畼鍒跺害锛屾湁瀵熶妇鍒鍜屽緛杈熷埗銆傚療涓惧嵆閫変妇锛屾槸涓绉嶇敱涓嬭屼笂鎺ㄩ変汉鎵嶄负瀹樼殑鍒跺害锛屾槸涓ゆ眽閫夌敤瀹樺悘鏈涓昏鐨勯斿緞锛涘緛杈熸槸涓绉嶈嚜涓婅屼笅閫夋嫈瀹樺悘鐨勫埗搴︼紝涓昏鏈夌殗甯濆緛鑱樹笌鍏簻銆佸窞閮¤緹闄や袱绉嶆柟寮忋4锛庝節鍝佷腑姝e埗 榄忔檵鍗楀寳鏈濇椂鏈燂細瀹炶涔濆搧涓鍒讹紝娉ㄩ噸闂ㄧ鍑鸿韩銆備腑姝e畼鐨勮缃...
  • 鍙や唬浜烘墠閫夋嫈鐨勫埗搴鍜屾爣鍑
    绛旓細涓浗鍙や唬閫夊畼鍒跺害鍩烘湰涓婃湁鍥涚锛涓栧畼鍒躲佸療涓惧埗銆佷節鍝佷腑姝e埗銆佺涓惧埗 銆1.涓栧畼鍒朵富瑕佸瓨鍦ㄤ簬澶忋佸晢銆佸懆鏃舵湡锛岄【鍚嶆濅箟锛屽畼鍚忎富瑕侀氳繃鈥滀笘鍗夸笘绂勨濆埗搴浜х敓銆2.瀵熶妇鍒舵槸姹夋甯濇椂寤虹珛鍜屽彂灞曚簡涓鏁村閫夊畼鍒跺害锛屽叾鍐呭鍖呮嫭鍦版柟瀵熶妇鍜岀殗甯濆緛鍙紝涓昏鏄互寰枫佹墠浣滀负閫夋嫈浜烘墠鐨勪緷鎹,浠ュ瓭寤変负閲嶈鑰冨療绉戠洰,...
  • 鍙や唬浜烘墠閫夋嫈鍒跺害闄や簡绉戜妇杩樻湁鍝簺鍙や唬浜烘墠閫夋嫈鍒跺害鏈夊摢浜
    绛旓細鍒颁簡瀹嬫湞锛屾湞寤风殑绉戜妇鍒鍜屽浗瀛愮洃銆佸お瀛﹁繖涓夌浜烘墠閫夋嫈鍒跺害锛屽熀鏈笂宸茬粡鎶婅兘閫夋嫈鐨勪汉鎵嶉兘鍥婃嫭杩涘幓浜嗭紝浣嗘槸鏈濆环杩樻槸鎬曟湁浜烘墠琚煁娌★紝鍙堣绔嬩簡涓捐崘鍒跺害銆傚浜庨偅浜涙祦钀藉湪姘戦棿鐨勮兘浜烘墠澹粰浜堢壒娈婄殑鍏ヤ粫鍚嶉銆備负浜嗛槻姝㈠畼鍛橀殢鎰忎妇鑽愩佺粨鍏氳惀绉侊紝瀹嬫湞瑙勫畾瀹樺憳涓捐崘鐨勪汉涓嶅緱瓒呰繃浜斾汉銆傚儚鑻忚郊鐨勮佺埞鑻忔吹灏辨槸褰撴椂娆ч槼淇悜...
  • 涓夌閫浠鍒跺害鐨勭浉鍚岀偣鍜屼笉鍚岀偣
    绛旓細2銆佸療涓惧埗鍦ㄤ竴瀹氱▼搴︿笂鎵撶牬浜嗕笘琚畼鍒剁殑浼犵粺锛屾敞閲嶅欓変汉鐨勫搧琛屽拰鎵嶈兘銆傝繖绉嶅埗搴︿娇寰椾竴浜涙湁寰疯銆佹墠鑳芥垨涓撻暱鐨勪汉鑳藉杩涘叆瀹樺満锛屼负缁熸不鑰呮湇鍔°傚療涓惧埗鐨勫疄鏂戒篃淇冭繘浜嗗湴鏂瑰畼鍛樹笌褰撳湴浜烘皯鐨勮仈绯伙紝鏈夊埄浜庢斂娌荤ǔ瀹氬拰缁忔祹鍙戝睍銆3銆绉戜妇鍒鏄腑鍥藉彜浠i変粫鍒跺害鐨勪竴澶у彉闈┿傚畠閫氳繃鑰冭瘯閫夋嫈浜烘墠锛屼娇寰椾竴浜涙湁鎵嶅崕銆佹湁...
  • 璇磋鍙や唬鎺ㄨ崘浜烘墠鐨勫埗搴?鍝鏄渶濂界殑?鍚鏈夊摢浜浼樼己鐐?
    绛旓細瀵熶妇鍒嗚瘡涓句笌宀佷妇銆傝瘡涓炬槸鐨囧笣涓嬭瘡閫夊彇鐗规畩浜烘墠銆傚瞾涓炬槸鍦版柟闀垮畼瀹氭湡瀹氬憳鍚戞湞寤锋帹鑽愪汉鎵嶃傚療涓剧殑绉戠洰涓昏鏈璐よ壇鏂规銆佸瓭寤夈佸お瀛﹀崥澹紵瀛愬強鐗逛妇鐗圭绛夈傛湁鏃剁殗甯濆浜庤搐鑹柟姝g瓑鐢ㄢ滃绛栤濄佲滃皠绛栤濈殑鏂瑰紡杩涜鑰冩牳銆傚緛杈熸槸鐨囧笣鍙婂叕鍗块儭瀹閫夋嫈浠荤敤灞炲憳鐨勪竴绉鍒跺害銆傜殗甯濈壒寰併佽仒鍙汉鎵嶄负鈥滃緛鈥濓紝鍏嵖閮″畧...
  • 扩展阅读:古代五种人才选拔制度 ...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变迁 ... 古代选拔官吏三大制度 ... 欧洲古代选拔人才制度 ... 古代选拔制度有哪些 ...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排序 ... 古代选拔人才制度演变 ... 先秦的人才选拔制度 ... 人才选拔制度发展史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