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素读笔记

《核舟记》是明代散文家魏学洢根据王叔远赠送的一枚核舟写成的一篇经典说明文。作为教科书的元老级别的课文,本文一直散发着熠熠光辉。

《核舟记》以描述核舟为主要内容,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惊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章开篇就介绍王叔远是“奇巧人”,然后概述其“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主要成就,自然引出“大苏泛赤壁”这枚核舟。然后详细说明了核舟的长与高、船舱、船头的人、船尾的舟子、船背题名的字,最后总结船上所刻的人、物、文字,可谓容量巨大,却在一枚曾不盈寸的核舟上雕刻而成。最后顺理成章发出“嘻!技艺灵怪矣哉”的惊叹,直接抒发对王叔远的赞叹知情。

读全文,我认为本文的奇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奇巧。

首先表现在选择原料不易,雕刻核桃表面凹凸不平,想要雕刻成普通物件尚且不易,何况要刻船、人,以至其他物品,可谓技艺不凡。

其次,能在曾不盈寸的核桃上雕刻出“人五、窗八、箬篷、楫、炉、壶、手绢、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可见雕刻者的技艺精湛。

再次,善于将静态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文中共雕刻了五个人,苏轼与黄庭坚共阅一手卷,展现了二人都是书画爱好者这一特点,与事实相符。苏轼是鲁直的老师,左手抚鲁直背,显得亲切。佛印是高僧袒胸露怀,展现了他不拘一格、随性洒脱、放荡不羁的特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用划船,体现了泛舟的主题。船尾的舟子,一个仰面靠在横木上,右手攀右脚趾,闲适自在。另一个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眼睛正视茶炉,神色平静,似乎在听茶水烧开的样子。两个舟子,一静一动,一个洒脱,一个专注,人物各具形态,可谓雕刻技艺奇妙。

最后,细微处刻画一丝不苟,表现出雕刻之神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有对联题名,细若蚊足,勾画了了。其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底的衣褶中;佛印的佛珠也是历历数也。这些细节都雕刻得清晰可见,雕刻者的技艺真的让人惊叹!

第二,魏学洢的写作手法奇巧。

首先,首尾呼应,主题突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揭示中心。然后列举一枚核舟的例子,具体说明王叔远的雕刻形神兼备。最后,以径寸之木之上雕刻了数量如此之多的人和物总结,突出了核舟的精湛技艺,直接抒发作者的惊叹之情。

其次,构思巧妙,层次分明。为突出“泛舟”的主题,作者先介绍船舱,一方面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船舱所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文字介绍了苏轼泛舟的背景。在这种氛围渲染之下,苏轼自然出场,突出了其主角地位。作者的说明,由船到人,由船头到船尾,层次鲜明的表现了泛舟的主题。

接着,观察细致,描摹生动。作者将五人的动作、神态描摹得形象逼真,表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比如细小的念珠,卷底下的衣褶,椎髻仰面,细若蚊足的刻字,五人各自的神情、动作都被作者尽收眼底。更有意思的是,作者运用想象,“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精准生动的文字,化腐朽为神奇,让人物个性鲜明,形神俱佳,让我们如临其境,如历目前。

凑巧的是,这篇文章也被喜欢书画古玩的乾隆帝看到,乾隆皇帝还对王叔远的技艺赞不绝口。当乾隆皇帝得知已王叔远的核舟已经失传时,就招贤纳才,让工匠按《核舟记》的描写重新雕刻。核舟刻成之后,乾隆皇帝更是爱不释手。《核舟记》以其精准生动的文字,展现了奇巧的微雕技艺,传承了中华文化,可见,文字的价值之大。至今读来,仍觉苏轼如在目前。

  • 銆婃牳鑸熻銆嬬礌璇荤瑪璁
    绛旓細銆婃牳鑸熻銆鏄槑浠f暎鏂囧榄忓娲㈡牴鎹帇鍙旇繙璧犻佺殑涓鏋氭牳鑸熷啓鎴愮殑涓绡囩粡鍏歌鏄庢枃銆備綔涓烘暀绉戜功鐨勫厓鑰佺骇鍒殑璇炬枃锛屾湰鏂囦竴鐩存暎鍙戠潃鐔犵啝鍏夎緣銆傘婃牳鑸熻銆嬩互鎻忚堪鏍歌垷涓轰富瑕佸唴瀹癸紝琛ㄧ幇浜嗙帇鍙旇繙闆曞埢鎶鑹虹殑绮炬箾锛岃〃杈句簡浣滆呭涓浗鍙や唬寰洉鑹烘湳鐨勬儕鍙癸紝鏈夊埄浜庢縺鍙戝鐢熺殑鏂囧寲鑷俊銆傛枃绔犲紑绡囧氨浠嬬粛鐜嬪彅杩滄槸鈥滃宸т汉鈥濓紝鐒跺悗...
  • 扩展阅读:核舟记预习笔记整理 ... 《核舟记》手绘画 ... 《学霸笔记》手写版 ...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 ... 《核舟记》重点笔记 ... 《核舟记》笔记 ... 核舟记笔记整理手抄 ... 《核舟记》课堂笔记 ... 电子版《课堂笔记》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