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这段佛语? 这段佛语什么意思啊

\u600e\u4e48\u7406\u89e3\u8fd9\u6bb5\u4f5b\u8bed\uff1f

1\u3001\u89c2\u81ea\u5728\u83e9\u8428\u5728\u601d\u8003\u4fee\u8fdb\u901a\u5f80\u667a\u6167\u4e4b\u8def\u65f6,\u7ec8\u4e8e\u660e\u767d\u4e94\u8574\u7686\u4e3a\u7a7a.\u6240\u8c13\u4e94\u8574,\u5373\u8272\u53d7\u60f3\u884c\u8bc6\u4e94\u79cd\u610f\u8bc6.\u8fd9\u4e94\u79cd\u610f\u8bc6\u4ece\u6839\u672c\u4e0a\u6765\u8bb2,\u90fd\u662f\u865a\u65e0\u7684,\u4e5f\u5c31\u662f\u4e0d\u5b58\u5728\u7684.\u800c\u610f\u8bc6\u5230\u8fd9\u70b9,\u6211\u4eec\u5c31\u53ef\u4ee5\u8131\u79bb\u4e00\u5207\u82e6\u96be.
\u820d\u5229\u5b50,\u662f\u4f5b\u7684\u4e00\u4f4d\u5f1f\u5b50,\u5728\u8fd9\u91cc\u662f\u4f5b\u7956\u5bf9\u8fd9\u4f4d\u5f1f\u5b50\u8bb2:\u820d\u5229\u5b50,\u5176\u5b9e\u8868\u8c61\u4e0e\u7a7a\u65e0\u662f\u540c\u4e00\u540d\u8bcd,\u4e07\u7269\u7684\u8868\u8c61\u6700\u7ec8\u662f\u865a\u7a7a\u7684,\u6ca1\u6709\u4efb\u4f55\u5dee\u522b.\u6bd4\u5982\u4f60\u73b0\u5728\u770b\u5230\u4e00\u6735\u82b1,\u4ece\u8868\u8c61\u4e0a\u770b,\u90a3\u6735\u82b1\u9c9c\u8273\u593a\u76ee,\u800c\u5b9e\u8d28\u4e0a,\u6700\u7ec8\u5c06\u96f6\u843d\u6210\u6ce5\u8f97\u4f5c\u5c18,\u9999\u6d88\u7389\u6b92.\u4e16\u4e0a\u4e07\u7269\u65e0\u4e0d\u5982\u6b64.
2\u3001\u51fa\u81ea\u300a\u91d1\u521a\u7ecf\u300b

\u7686\u662f\u963f\u7f57\u6c49\u3002\u90fd\u662f\u7f57\u6c49\u5c42\u6b21\u7684
\u8bf8\u6f0f\u5df2\u5c3d\u3002\u5f97\u6f0f\u5c3d\u901a \u6210\u4f5b\u4e86 \u624d\u6709\u7684
\u65e0\u590d\u70e6\u607c\u3002\u6ca1\u6709\u70e6\u607c\u4e86 \u7f57\u6c49\u5c42\u6b21\u65e0\u6211\u4e86
\u902e\u5f97\u5df1\u5229\u3002\u5c3d\u8bf8\u6709\u7ed3\u3002\u5fc3\u5f97\u81ea\u5728\u3002 \u5df2\u7ecf\u5f97\u5230\u679c\u4f4d\u4e86 \u5df2\u7ecf\u6709\u5584\u679c\u4e86 \u5f97\u5230\u5927\u81ea\u5728\u4e86 \u5c31\u662f\u89e3\u8131\u751f\u6b7b\u8f6e\u56de\u4e86

这二百六十个字,是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期间的第四“般若时”

所说的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节选出来的,称为《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又称《心经》。

   《心经》文字虽少,但义理非常完备、深刻,内涵非常丰富,尽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含摄无遗,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和精华。

    是一部指导吾辈学人修行、实践,乃至见性成佛的,言简意赅的重要经典。

   “般若时”——佛陀讲法二十二年,只讲“般若”,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六百卷的《大般若经》

   

    以下文字节选自《心经抉隐》,是对《心经》的讲解,全文请参阅:      

                             —— http://www.hhfg.org/fjyj/f47.html

    乙 正说经文 

  

    一般经文都是前有“序分”,后有“流通分”。序分即经文的开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与大比丘众或大菩萨众多少多少人俱。流通分即经文的结尾: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因为《心经》是从《大般若经》里节选出来的,所以序分和流通分都被省略掉了,它没有采用一般经文的格式。《心经》一开头就显示正文(正宗分),以佛的口气,直接宣说“观自在菩萨……”,由此开门见山地把《心经》的总纲点了出来。

    一、总持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开头的四句经文就是《心经》的总纲。仿照昭明太子把《金刚经》划为三十二分那样,把这四句划为总持分——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心经》的一切义理,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包括在这四句之内了。下面的经文都是阐述、描绘、分解这四句的无量含义。而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更是这四句的纲中之纲,单单这一句就能包括六百卷《大般若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观就是观照。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做一切功夫都离不开观照,三藏十二部经文也都离不开观照。所以,它能够总赅一切法。

  “观自在菩萨,”

  佛举出观自在菩萨作为我们修行人的典范,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这部经为什么用“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而不用“观世音菩萨”呢?这是两位菩萨吗?不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他在大海岛上听涨潮落潮的声音,追问自己这听见声音的是谁?听不见声音的又是谁?这即是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证菩提的修法。

  

    讲到海潮音,整个佛法都可以说是海潮音。一因佛对众生说法是根据众生的机缘、众生的根基而说的,能深能浅、可高可低,就像海潮有涨落一样;二因佛法如大海,汪洋浩瀚,波澜壮阔,势不可当。涨潮时,雷霆万钧,闻者丧胆;落潮时,风平浪静,声息毫无。

  

    人们往往认为听到了声音是有闻,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无闻。其实,有声音时你听到了声音,没有声音时,你同样也听到了,你听到的是没有声音。如果你没有听到,你怎么会知道没有声音呢?就象我们的眼睛,看见东西了,就说是见到了。瞎子看不见东西,就说是看不见。其实,他不是不见,还是见了,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见到了黑暗也是见。这就是我们的见性和闻性的作用,它是永远不坏的。至于有光无光、有声无声,那是色尘和声尘,不关见性和闻性的事。尘有生灭而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能够见色是我们的眼根——眼球完好无缺、能起作用之故。眼球坏了,虽不能照见色尘,但见性还在。犹如电灯泡,灯丝断了,灯泡不亮,但还是有电,不能说没电,只是电灯泡坏了。如果换个好的灯泡,它还是亮的。所以,不能住在相上。见光是见,见黑还是见。听到声音是听,听到没有声音还是听。

  

    观世音菩萨就从耳根听闻上悟了道。海水涨潮时,潮声生;落潮时,潮声灭。潮声是有生有灭的,但能听闻的自性无生灭。正因为它不灭,所以才听到有声和无声。能听声音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它是亘古常存的。反闻闻自性,不跟着声音跑,叫作回光返照,即观照。用观照世间的声音,参究听见声音者是谁?听不见声音者又是谁?就象禅宗所参的一句话头:“念佛者是谁?”究竟是谁呢?就是自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性,一切处都是它的作用。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处。”“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性并不难,当下一觉悟。噢!原来这一切作用就是我们的灵明觉性!这就是佛性!然后就保护这个佛性,时时刻刻地观照,除尽习气,方能究竟成佛。观世音菩萨在因行之中,由反闻自性,从耳根下手用功,圆成了无上道。同时,在因中发大愿,凡有众生受苦时,闻其苦声,即以相应之法缘解脱其苦恼,即世间所谓“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是由观照这个娑婆世界上的声音而命名的。

  

    “观自在菩萨”是以果号命名的。“观”,我们刚刚说过,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们明见了佛性,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自”,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自性、佛性。我们明白了一切作用都是佛性,而且认识它,真实不疑了,这就是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在”,见到性后,不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的、不可得的。《圆觉经》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时才算是真修。你时时刻刻绵密保护这个性体,时时刻刻观照这个本来,令它在本位上不动摇,不为客观环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牵引,不随环境转,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勤除习气。待习气消尽,我执、法执也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见性以后的修行主要是除习气。所谓习气主要是五盖,五种遮盖自性光明的乌云,即:财、色、名、食、睡。

  

    财,就是要发财,要钞票,贪得无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小至投机取巧,贪占便宜。大到贪污受贿,牟取暴利,坑蒙拐骗,不择手段,无视法律,不惜牺牲别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以满足自己。

  

    色,就是一切色相,不仅是男女之色,其他一切饮食起居,乃至声色犬马之好、穿着打扮等等,都包括在内了。

  

    名,就是喜好名誉。人家拍你的马屁,给你说好听顺耳的话,你心里就美滋滋的,高兴欢喜,哈哈而笑。如若指出你某种缺点过错,说你某些做法不对,说法不妥,影响不好等等,你就不乐意了,就坐不住了,就光火、发脾气。有很多已成名的人,还是这个样子。更有沽名钓誉,假作伪善的恶劣行为,这都是习气。

  

    食,就是饮食。嘴巴馋,贪求美味佳肴。猪、牛、羊肉吃够了,还要吃海鲜;家禽味吃腻了,还要吃野味。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食欲,不惜杀生害命,造业受报。

  

    睡,就是睡眠,其实这是昏迷。一个人如果每天睡眠八小时,一天时间就睡去了三分之一。有人还午睡,又睡去了两小时,合起来是十小时。若一个人能活一百岁,四、五十年就被睡过去了。所以说,睡眠也是一道障碍。但我们做功夫的人,要想除去睡眠这个障碍,是不能蛮干硬来的。如果你功夫还没到,定功还不深邃,若不睡眠,身体就会吃不消、支持不住的。我们做功夫,要随着定功的增长,于无形之中将睡眠逐渐抵消,这叫做此长彼消。随着定功的增长,精神逐渐充足,睡眠自然就减少了。慢慢地,定功越来越深,睡眠则会越来越少,乃至睡着的时候也是入定。

  

    说到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四祖道信禅师度懒融禅师。懒融禅师是练“不倒单”的,夜里在石凳上打座,不睡眠。而道信禅师是睡觉的。天亮后,懒融对道信禅师说:“昨夜你睡得很好,呼呼酣声大震,吵得我坐也坐不稳。”道信禅师说:“你还说我睡得好呢,我一夜都没睡着。”“啊!你打妄语。酣声那么大,呼呼响,怎么说没睡着呢?”“假如我睡着了,我怎么会听到你身上有两个跳蚤打架呢?其中一个跌在地上,大腿都断了,喊‘痛呀!痛呀!’吵得我睡不成觉。”懒融禅师说:“哪里有这种事!我坐在这里一点都没听到,你睡得呼呼响还听到了?”“不信你看嘛!”果然,懒融禅师在石凳下面捡起一只跳蚤,大腿也果真是断的。你们看,一个是坐着不睡,一个是躺在那里呼呼大睡。可是,睡着的竟听到了跳蚤打架,跳蚤大腿跌断,跳蚤喊痛,而没睡觉的却什么也没听到。所以定功和睡眠并不在外相上。有些人执着在外相上,通夜打坐,不睡觉,不倒单。实际上,他并不是没睡觉,他坐着睡,还是睡着了。有的人功夫很好,虽然睡在那儿,外相上是睡眠,但是深入禅定了,了了分明,清楚得很,连跳蚤打架都能听得见。真功夫并不是在外相上好看,而在于心地上是否清净。

  

    因此,我们修行不要住相,而要在心地上真正用功夫。我们要真正认清楚这个能起作用的万能体就是佛性,就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就是我们的主人翁。唯有它是真实不虚的,是永恒不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其它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假的。身体犹如一间房子、一件家具。好的时候用用它,一旦坏了,就要舍弃它。真假认清了,就须时时刻刻保护这个真实不虚的性,在这个本位上不动,对境不迷惑,对境不动摇,对境能起用,这个功夫就是观照。

  

    我们时时用观照功夫,除掉我们住相的习气(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五盖)。睡觉是习气,吃饭也是习气,但除习气不能硬除,要善除,就是用方便的方法转移,深入定境,时时常摄在定。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会错了意,以为坐在那里不动就是定,于是拼命打座。岂不知坐在那里不动是死定。死定有出有入,即是有生有灭,有生灭就不能“常摄”。所谓“常摄在定”者,是对境不迷惑、不动摇,这是没有出没有入的大定。若功夫未到这一步,那就还须时时观照,使自性安住本位,不随念转,不随境迁,这就叫做“观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圆熟了,这“观”也不要了,须舍弃掉。有个禅师说过:“无觉无照固是生死,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如果你痴迷糊涂,随境迁移、流浪造业,当然是生死。为什么有觉有照也是生死呢?因为执着在法见、法用上,还有法在,所以还有生死。不过这个生死进一步了,是变易生死。因此,功夫圆熟了,法也要舍掉。即使不观照,也能牢牢地在本位上不动,这就是“自在”。

  

    功夫再进一步,“自”也不要了。自性天真,本来如此,无须常常顾念它。比如,我叫什么名字,并不需自己常常提醒,不提醒也不会忘掉。这时,自也不要了,佛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时时处处都在,这就是“在”。

  

    更进一步,究竟到家,“在”也不要了,无在无不在。触目遇缘,无非真心显现;举手投足,皆是佛性妙用。这样就完全圆熟了。我们就是要这样一步步地、时时刻刻地做功夫。所以,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三个字,实实在在是我们修行人用功夫的典范。

  

    现在有些人功夫做不上去,就是因为他们用功的方法有问题。

  

    第一,在做功夫的时候,他们不晓得观照。无论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密,都是有口无心。口里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却是妄想纷飞。嘴里叨念着:“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但心里提不起疑情。咒不停地持着“嗡嘛呢呗嚜吽、嗡嘛呢呗嚜吽……”但有口无心,不能心念耳闻、时时观照。这样用功是不行的!

  

    第二,修法打坐的时候,座上能够心口相应,用心观照。但下座之后,就和普通世俗人一样,随境流浪,放野马了,在境界上颠颠倒倒。座下不观照,这是个大错误!座上做功夫,随便你怎么认真,都是助行而不是正行,都是助修而不是正修。正修还是要靠座下用功。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时间上来看,你一天能修几座?能修几个钟头?就算能连续坐四个钟头,或者多一点,六个钟头吧,和一天的时间比起来,所占的比例也太少了,只占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时间放野马、糊涂、着相,那怎么能成就呢?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修法就是转换你的心,把你的痴迷之心转换成觉悟之心,把妄心转换成佛心。上座的时候,不接触外境,没有人考验你,这是最方便的时候。而下座是接触外境,是考验你的时候,看你能否不随境转。下座用功才是真正的用功。上座犹如磨刀,这把刀钝了,就要磨磨它。下座是用刀,要切切东西,看看这把刀快不快,能否透得过境界。你若不用它,怎么能知道这把刀快不快呢?怎么能知道座上修法得力不得力呢?只有用了它,发现在境界上还透不过,“哎呀!我这把刀还是不快,还要再好好地用心磨磨!”这样才能够更促进你用功。

  

    我们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谓生死者,就是着境生心。你着了境,跟着境界跑,就有了生死。若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动摇,不入这个境,就没有生死。你不在境界中锻炼,又在什么地方锻炼呢?在空无所有的地方锻炼是不行的,必须在事境上锻炼。《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个法界,是修行的四个阶段。功夫要做到最后一步——事事无碍法界,任何境界、样样事情都透得过,毫无挂碍,才算得上成佛。光是懂点理,理上说得到,事上做不到,那是空口说大话,毫无效果。如果只在座上用功夫,下座不在事上磨练,就不能成就。我们如果真会用功夫,就须在事上锻炼,要时时刻刻观照,观照我们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动摇,做功夫要时时刻刻这样做。这就是观自在。所以说,“观自在”三个字,是千经万论之总纲也。

 

   第三,我们作功夫首先是为了明心见性。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又重复讲。一是因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对它认识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这个作用处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听了之后,确信无疑、真实肯定,一点不走作,这就是见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见。见性并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总是把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在一起,可叹啊!他实在不知道什么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为性是另外一个神奇的东西,而这个实实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还去胡弄别人,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当,也叫别人上当。这种人几时才能出头,几时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明心见性和发神通的关系,是先后关系、根本与枝末的关系。先见性,见性之后不迷了,真假认清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虚假不可得。时时刻刻观照、保护这个唯一真实不虚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动摇,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功夫做到习气都消尽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说,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见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关键、最要紧的。有些人错把发神通作为明心见性的标准,从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们不晓得什么是根本,只追求枝末,无有是处呵!这些人就是佛说的最可怜悯者。所以,我们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见性,不要妄求神通。

  复次,我们须明白: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不要向别处去求。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时时刻刻都在当人六根门头放光。我们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一瞬间,回光返照,认取这离念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则当下亲见阿爹,何须再向外追求?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今天大家听到这个说法,能够深信不疑,就是无上大福报呵!假如还是咬不定,还是信不真,那就要从头修起。“观自在”三个字,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取了其中的两个字。“菩提萨埵”是梵文的音译,中文意思是“觉有情”。

  众生都有感情、有情见。感情、情见都是私情,不是大情。比如,父母都爱子女,但是他只爱自己生的子女,别人生的子女他一般就没有什么感情了。最近,发生了一桩这样的事情。一个托儿所的阿姨嫌一个小孩爱哭,于是把他的手脚绑起来,并用个被子压在他身上,结果,孩子活活给闷死了。如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她会忍心这样做吗?所以感情、情见都是私情,都是坏东西。

  “觉”就是觉悟,要觉破这个私情。情见破除了,私情觉破了,就成为“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无情。觉破私情就是“觉有情”,就是“菩萨”。象观世音菩萨,把世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象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慈悲,闻声救苦。

  菩萨除“自觉”外,还须“觉他”——令他人也觉破迷情,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大乘”。乘是量词,也含骑、坐之意。大乘就象公共汽车、火车、飞机一样,能载很多人。菩萨于觉破自己的私情之后,进一步帮助他人,使他人也觉破世间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间、共证大道。“小乘”就是小坐骑,只能乘他一个人。如声闻、缘觉,他只愿自度,不愿度人。不过,等证成四果罗汉,或证成辟支佛时,他也就自惭羞愧,转小为大,发心救度他人了。犹如我们现在在单位里工作,自己总是自私懒惰,遇事总是退到后面,不肯出力做事。眼看别人竭力在前面做,为大家服务,自己却不动,难道不感到惭愧、不觉得难为情吗?所以,小乘修到了四果的时候,自己觉得不对头,也会向菩萨学习,也会发大乘心,即非但自度,还要度他了。

  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度众生才学佛修道的。比如,我们看见有人落在海里或江里,一心想救他上来,但是自己却不会游泳,不懂救生术。即使你跳入水中,也不能把落水者救上来,而且自身难保。所以,只有自己学会游泳术、救生术之后,才能去救人。菩萨和大乘行者在初发心时,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务,修大乘法,行菩萨道,以“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准则,而不是以自了为目的。“菩萨”二字并非指小乘罗汉、辟支佛。天神、鬼道、外道更沾不上边。

  “观自在菩萨”五个字连起来,是说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法门,返闻闻自性,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闻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证成了涅盘妙果。《楞严经》把这个修道的过程说得很清楚:先是“入流亡所”,次是“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最后“空、所空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就证得大自在了。所谓大自在者,就是了脱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这两种生死,在前面讲“有余涅盘”时已经讲过,现在就不再多说了。

  观自在菩萨的“观”是果地圆成的观,是没有能观、没有所观的妙观,是大自在的观。亦即了脱了分段、变易二死后,真正得大自在了。所以,佛用“观自在菩萨”这个果号来启迪、教育我们:要想真正修成佛,既不能向小乘(声闻、缘觉)学习,也不是向小菩萨(权乘菩萨)学习。菩萨有很多阶位:十信位菩萨、十住位菩萨、十行位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妙觉菩萨等等,有这么多层次的菩萨,而观自在菩萨是已经证成妙果的大菩萨。佛要我们向观自在菩萨学习,时时刻刻用观照功夫,以此下手用功修行。

  为此,我们先要了悟。了悟什么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万能体就是我们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我们要透过这些法相,透过这些作用,而见到我们的性体,这就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者,明了心不可得,明了心是法体的妙用;所谓见性者,明悟并确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万能体。然后,我们就时时刻刻地观照这个妙体,在本位上不动摇,不被物境所转换。《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说的就是理悟后保任除习的修行次第。

  古代禅宗大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心随万物转”,意思是说,我们的心随着万物生起种种的妙用,这就是应缘接物。事情来了怎么解决,工作来了怎么完成,我们心里都明白,丝毫也不糊涂。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这句话误解了,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转处实能幽”,幽者,幽静不动也。转虽转了,虽然起念应付种种的事情,但内心却是不动的——心里并没放着这个事情,就象不是自己在应付,而是别人在应付一样。孔老夫子讲:“废心劳形。”意思是,虽然形体在劳动,但心并没着在上面。这句话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观照不可。如果没有观照,这个心就会随着物境转,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牵制住了。我们修行就是要不为物境所转,相反,还要转物。我们有了某个东西,就利用它,而不要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来喝水,有热水瓶即用来保暖,但不为它的得失所转,不因它而生喜、爱、忧、恼之情。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要费尽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为了取得这些东西而损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为物所用了。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么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无所住”心,这个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应如斯尽责地做,有什么骄傲夸耀的;失败了,也不忧恼,因为自己并没有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后只要改正错误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顺利地圆满成就,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也不要烦恼忧愁。应该仔细、耐心地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接受教训,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心里总是坦坦荡荡、清净无染,这就是“转处实能幽”的精义。

  “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会被大家赏识,而迁任更适当的工作,发挥其才能。假如因不满本职工作而烦恼,则乌云遮住了光明,真性就显现不出来了。又譬如,工作职位升高,就高兴欢喜;职位下降,就忧伤烦恼,这都是凡夫俗子的见地与心态。我们学佛的佛子就不应该有这样的见解,一切都要随缘,因为升、降都是为大众服务,不可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只有随缘起用,无所执着,才得真实受用。

  前面已反复讲述,性不在别处,即在当下作用处。它没有隐蔽,没有遮藏,也没有隔断。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时妄念纷飞,固不识它,即当无念的千钧一发之机,也往往被滑过去了。在你随缘做事起作用之时,如能回光一瞥,“这起妙用的是谁?”当下猛着精彩,一把抓住,则参学事毕了。因为性无间隔、断续,而事有间隔,念有断续。学人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当人的佛性又是什么?!一旦认识了本性,不再着相,随缘起用,则大事毕矣。这就是“随缘识得性”。刚才解释第二句时,我们说了心无所住。大家当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随前念、物境跑,才谈得上无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够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学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盘旋不停,住在上面了。这是修行的一个大障碍。怎么办呢?那就须时时刻刻观照,在事境中锻炼,随缘起种种妙用,将住境、着相的恶习渐渐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动,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无喜亦无忧”。就是说,如果因缘很顺,事情做得很圆满,我们也不喜;如果因缘不合,事情没做好,我们也不忧。因为一切事情都是假相,本来无有得失。而且所做之事都是随缘起用、恒顺众生、利益群伦的,非为私利。复次,我们作事已竭尽全力,没有丝毫马虎,成不居功,败也于心无愧,坦坦荡荡,大机大用,不喜不忧,不取不舍。观照功夫做到这种地步,观照就不要了,从而更上一层楼,进入无功之用,到达无为之地了。这时真性时时刻刻现前。《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抡刀上阵之时,性命在呼吸之间,也无丝毫慌乱,但明见真性在起作用;纵或为国捐躯,杀身成仁,亦无所谓,因真性是不生不灭的。小乘圣人则不理解这一点,他们认为:哎呀!这不又进入生死轮回了吗?他们不晓得,要成佛,须到六道中度众生。你不入生死,六道里的众生怎么度啊?而且,入六道实无六道可入,身相有生灭,而性无生灭。所以,我们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只要胸怀坦荡,随缘任运,逍遥自在就是了。我们若能照这四句诗做去,就得大受用、得大自在了。

 

阿弥陀佛!!!



1
答: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啊!那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则就是色。进而可以说,五蕴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同那作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这种关系。因而也可以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官能的对象的色、声、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这便是从眼界开始数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盘境地。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据此我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
答:
它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鸠摩罗什译。
它的意义是净化心灵、提升智慧。

诸方多有“大师”注解《心经》,却往往落在“一切法空”之上;若如是,则不名《心经》,当名为《一切法空经》。既是《心经》,必定讲“心”。若离真心而说“一切法空”,将坠“断灭论”。故不得不说。
末学浅陋,因得闻大善知识解说,勉力而为,是为令初机学人建立正知见,不为诸方笼罩。如下:

能够现观真心本来自在,非从它生的大菩萨,时时刻刻转依真心;具有深利的般若智慧;现观不生不灭的真心所出生的五蕴,是生灭无常的;于是,证得生命的实相,同时具备解脱的功德,这样的人,就能称为“观自在菩萨”,就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蕴不异于空性的真心;空性的真心不异于色蕴。色蕴即是空性的真心;空性的真心即是色蕴。因为空性的真心能生出色蕴,所以二者非一非异。受想行识等四蕴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的五蕴身其实也和空性的真心非一非异,所以,一切众生当下即具有“本来自性清净涅磐”。若没有这个“空性的真心”与七识心王和合运作,一切有情顿成死尸,名为“无情”。
舍利子!这个空性的真心,因能出生一切法之故;也叫做“诸法”。空性的真心无有形色,名为“空相”。
他因为从来没有出生过,所以永不断灭;他因为含藏着七识妄心无始劫以来所造一切善不善业种,而本身却永无污染;因而不是清净也不是污染;他不会因为修行等法而有所增益,也不会因为作恶等法而有所减损;所以,在佛地和凡夫位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增益或者减损他本身的体性。
因此,如果就空性的真心本身而言,他是“如如不动”的。没有色蕴,没有受想行识四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没有眼识心,乃至没有耳鼻舌身意识心等六识心;没有无明烦恼,也没有烦恼断尽;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死断尽;没有“四圣谛”等佛法;没有智慧也没有一法可得。他本身就是“涅磐”。
因为任何一法如有所得,因缘散坏的时候必将失去;若能开悟明心,触证到这个空性的真心;就是大乘实义菩萨,就能发起般若智慧而到达彼岸。这样的菩萨完全转依真心,不会在妄心之上,六尘境界上有什么牵挂。因而无所畏惧。这样的菩萨,能如实现观诸法实相,不再象一切凡夫那样念念都在妄心之上,因而念念颠倒,不能如实。因此,这样的菩萨能够了知真实的涅磐,能够地地增上,实修一切种智而究竟成佛,取证究竟的涅磐。
三世诸佛,都必须在因地时触证这个空性真心而开悟明心为基础,发起般若智慧,转依真心而修行,直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般若智慧是大神威的总持,是能断尽无明而光明现前的总持,是无上的总持,是不下于一切总持的总持。发起般若智慧,能够消除一切苦厄,真实不虚。
因此说这个总持如下: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自在菩萨

1、观自在菩萨在思考修进通往智慧之路时,终于明白五蕴皆为空.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意识.这五种意识从根本上来讲,都是虚无的,也就是不存在的.而意识到这点,我们就可以脱离一切苦难.

舍利子,是佛的一位弟子,在这里是佛祖对这位弟子讲:舍利子,其实表象与空无是同一名词,万物的表象最终是虚空的,没有任何差别.比如你现在看到一朵花,从表象上看,那朵花鲜艳夺目,而实质上,最终将零落成泥辗作尘,香消玉殒.世上万物无不如此.

2、出自《金刚经》

看看我写的“心经方便说”,但愿能给你帮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19b4d0100ajp7.html
观音菩萨妙行般若,返观五蕴内外空澈,
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得大自在离脱苦呃。
色身躯体不是原本,因缘促成聚散分合,
聚之有形散之无形,贪恋现象确是执着,
血肉笼罩一旦看破,虫后是蛹蛹后是蛾。
色本是空空等于色,生死轮回新车旧辙,
色蕴若能如此看破,受想行识依次解脱。
般若真空无有生灭,也无垢净增减之说,
真空境内无有一物,一切感受皆心映射,
无有黑暗无有光亮,无有老死也无解脱,
苦集灭道种种灾祸,智慧所得全然超脱。
观音菩萨依此般若,再无挂碍心境空阔,
生死恐怖不再困扰,寂灭永安达成极果。
三世诸佛依此般若,皆得菩提无上正果,
无有生死无有烦恼,世世轮回全然看破,
无有一法与之相比,此法生佛也生功德,
再无苦脑再无大患,如来真语绝无妄说。
般若心咒简要概括,持诵方便广积功德,
自性自性妙用自性,早证菩提离苦安乐。

  • 浣涜鏈変簯:鈥滆壊鍗虫槸绌,绌哄嵆鏄壊鈥濆叾鍚箟鏄粈涔?
    绛旓細鑷虫柤璇,鎴胯垗鍐呭鐨勭┖闂,閭f槸"鑹插涔嬬┖",鍙仛椤界┖,鎴胯垗姣佺伃涔嬬┖,鏄柇鐏┖,閮戒笉鏄х┖鐨勬湰涔,鏄庝箮姝,鍒欏彲鐭ヤ經娉曚笂鐨勭┖,鏄х┖鑰岄潪鐩哥┖,鏄悊绌鸿岄潪浜嬬┖,杩欑绌,浣涙硶涓婂彨鍋"缂樿捣鎬х┖".鍦ㄤ經娉曚腑,瀵规柤鑹茶暣鐨"鑹",杩樺彟鏈変竴绉瑙i噴,鍙仛"浼楀井鑱".鐓т經缁忎腑璇,鎶婁竴绮掔緤姣涘皹鍒嗗仛涓冨垎,鍏朵竷鍒嗕箣...
  • 浣涜鈥滅湡濡傗,鎬庢牱瑙i噴?
    绛旓細浣涙暀鏈銆備竴鑸瑙i噴涓轰笉鍙樼殑鏈楂樼湡鐞嗘垨鏈綋銆傘婃垚鍞瘑璁恒嬪嵎涔濈О锛氣滅湡璋撶湡瀹烇紝鏄鹃潪铏氬锛涘璋撳甯革紝琛ㄦ棤鍙樺紓銆傝皳姝ょ湡瀹炰簬涓鍒囦綅甯稿鍏舵э紝鏁呮洶鐪熷銆傗濊缁忚鍒楁湁璁稿寮傚悕銆傘婂ぇ鑸嫢缁忋嬪嵎涓鐧惧叚鍗佺О鏈夆滅湡濡傘佹硶鐣屻佹硶鎬с佷笉铏氬鎬с佷笉鍙樺紓鎬с佸钩绛夋с佺鐢熸с佹硶瀹氥佹硶浣忋佸疄闄呫佽櫄绌虹晫銆佷笉...
  • 瑙i噴涓娈典經璇
    绛旓細涓囪埇鏈哄阀鍙樺寲锛屼簬淇涔嬩汉鏉ヨ锛屽湪鍞卞搷浣涘彿鐨勬椂鍊欏氨宸茬粡褰掍簬瀵傞潤浜嗭紝灏卞ソ璞℃棤椋庣殑姹犳按锛岀ⅶ缁挎竻婢堝畨瀹併傚鑹叉繁娌夛紝鏈堝厜鍦ㄦ箹蹇冩槧鐓э紝濂藉儚閾剁洏閲岀殑鐝嶇彔銆傝繖鐝嶇彔灏辨槸浣犵殑骞抽潤瀹夊畞鐨勮丹瀛愪箣蹇冦
  • 鎴戞兂闂竴鍙浣涜鐨勬剰鎬.
    绛旓細"鏈変负娉"涓殑"娉"鏄寚涓栫晫涓婄殑涓鍒囩幇璞."鏈変负"鏄寚鐢卞洜缂(鏉′欢)鏋勬垚鐨.涔熷氨鏄,涓栫晫涓婃墍鏈夌殑鍥犱负鍥犵紭鍜屽悎鑰屾垚鐨勭幇璞°佷簨鐗╋紝閮芥槸鏆傛椂鐨勶紝濡傚悓姊﹀够娉″奖涓鏍蜂笉鐪熷疄銆傦紙鍥犱负浜嬬墿鏄敱鏉′欢鏋勬垚鐨勶紝 鎵浠ヤ竴鏃︿簨鐗╁瓨鍦ㄧ殑鏉′欢娑堝け浜嗭紝浜嬬墿涔熷氨娑堝け浜嗐備竴鍒囦簨鐗╅兘鏄殏鏃跺瓨鍦ㄧ殑锛岄兘浼氭秷鏁o級杩欒瘽缈昏瘧涓涓嬪氨...
  • 浣涜"鑹插嵆鏄┖,绌哄嵆鏄壊"鏄粈涔堟剰鎬濆晩???
    绛旓細褰撲綘鍦ㄤ綔姊︾殑鏃跺欙紝濡傛灉浣犲浣涙硶姣旇緝娣卞埢锛屽湪姊︿腑蹇界劧鎯冲埌鈥滄垜鐜板湪鍦ㄥ仛姊︹濓紝姊﹂噷鐨勯偅浜涚幇璞★紝闂棶鏄笉鏄┖鐨勫憿锛燂紵鎵浠ユ嬁銆婂績缁忋嬩笂涓娈佃瘽锛歔鑹插嵆鏄┖]锛屾ⅵ鍗虫槸绌猴紝绌哄嵆鏄ⅵ锛岀┖璺熸ⅵ鏄竴涓嶆槸浜屻備綘浠庤繖閲屼綋浼氾紝鍐嶇湅鐪嬫垜浠幇鍓杩欎釜鑺辫姳涓栫晫銆佷竴鍒囦紬鐢燂紝灏辫窡鍋氭ⅵ娌″垎鍒備竴鍒囦竾娉曪紝褰撲綋鍗崇┖锛屾湁...
  • 浣涜 甯繖缈昏瘧涓涓 璇锋暀楂樹汉
    绛旓細鈥濓紞锛嶏紞杩欎袱娈佃妭閫夎嚜鍗楁鐟俱濡備綍淇瘉浣涙硶銆嬨傦紳锛濓紳 闈炴фф湁鍦嗚鎬э紝寰鎬ц捣鏃犲彇璇侊紝瀹炵浉鏃犳棤鏃犳棤锛屽够鍖栫幇鐏棤璇佽咃紱濡傛潵瀵傜伃闅忛『寰楋紝瀹炴棤瀵傜伃瀵傜伃鑰咃紱涓鍒囬殰纰嶇┒绔熻锛屽緱蹇靛け蹇电殕瑙h劚銆傦細濡傛潵钘忔х┖锛屾棤浜烘棤鎴戞棤娉曘傦紙涓嶈繃娣辫璧锋潵锛屾湁绌哄鏉ヨ棌锛屼笉绌哄鏉ヨ棌锛岀┖涓嶇┖濡傛潵钘忥級锛濓紳锛 涓夊崄骞...
  • 鑿╄惃鍊掑骇,鍙逛紬鍍т笉鏁㈠洖澶磋繖鍙浣涜鏈変粈涔堟繁鎰
    绛旓細鎰氭槯鏃犵煡锛屼笉鏄庡洜鏋滆寰嬩箣浼楃敓锛屾湰鏉ラ兘娓存湜浜彈瀹変箰锛氬璐㈠瘜鍦嗘弧銆侀暱瀵垮仴搴枫佸ぇ濞佸娍绛夌瓑锛屽洜涓嶆槑鍥犳灉浜嬬悊锛屽弽鑰"缂樻湪姹傞奔"锛屼互闈炴硶鎵嬫鍘绘眰鍙栬繖涓鍒囷紝濡傞氳繃鏉鐢熴佹姠澶恒佹楠楃瓑鎭惰鑾峰緱璐㈠瘜銆佹潈鍔涚瓑銆傜幇浠d汉鎵璋撴敼鍠勪汉绫诲澧冪殑鍔姏锛屽彧瑕佺◢浣滆瀵熴佹濊冿紝澶ч兘鏄繚鑳屽洜鏋滆寰嬬殑鎰氭槯涔嬩妇锛屽皢浼氬鑷翠汉绫诲爼鍏...
  • 浣涜绂忔辰鏄粈涔堟剰鎬
    绛旓細1銆浣涜绂忔辰鏄鎶ョ殑鎰忔濓紱2銆佷經鏁欒涓烘瘡涓汉閮芥湁鑷繁鐨勭鎶ワ紝鏈夌偣鍍忔墍璇寸殑杩欎釜浜哄緢鏈夌鐨勬剰鎬濓紱3銆佷緷鍖楁湰娑呯洏缁忓嵎涓夊崄浜旇浇锛屼經涔嬫墍璇存湁闅忚嚜鎰忚銆侀殢浠栨剰璇侀殢鑷粬鎰忚涔嬩笁璇紱4銆佷經璇硶闂ㄧ粡浠ユ棤韬棤韬銆佹棤鍙f棤鍙h銆佹棤鎰忔棤鎰忚銆侀潪琛岄潪闈炶銆侀潪璋ら潪涓嶈挨銆佷笉鐢熶笉璧枫佹棤鎯虫棤澶勩佹棤寰鏃...
  • 浣涜褰撲腑鈥滄秴妲冨蹇冣濇槸浠涔堟剰鎬?
    绛旓細杩欎篃鏄湥鑰呮墍璇佸緱鐨勪笉鐢熶笉鐏佽秴瓒婃椂绌虹殑鐪熷澧冪晫锛屽畠涔熸槸鑺歌姼浼楃敓鏈鐞嗘兂銆佹渶缇庝附鐨勫綊瀹裤傦紙銆婁經瀛﹀父瑙佽緸姹囥嬮檲涔夊瓭缂栵級閲婁箟鍥涳細鐟滀冀鍥涘崄浜斿嵎鍥涢〉浜戯細鍙堣鑿╄惃銆佽涓鍒囪銆佸厛鍥犳案鏂紝鍚庢棤浣欑伃锛涘叾浣欐瘯绔熶笉璧蜂笉鐢熴傝鍚嶆秴妲冦備簩瑙c鐟滀冀鍏崄涓鍗蜂竷椤典簯锛氭秴妲冭咃細璋撴湁浣欎緷銆佸強鏃犱綑渚濄備笁瑙c鐟滀冀...
  • 浜轰滑甯歌鐨浣涜鈥滃崡鏃犻樋寮ラ檧浣涒濆埌搴曞暐鎰忔?璇戞垚涓枃鏄粈涔
    绛旓細杩欐槸浣涘鍒濈骇鐭ヨ瘑锛屽緢绠鍗曪紝涓鑸枩娆㈠康浣涘彿鐨勫眳澹兘鐭ラ亾杩欏叚涓瓧鏄粈涔堟剰鎬濄傞鍏堬紝“鍗楁棤”涓や釜瀛楁槸姊垫枃璇戦煶锛屽簲璇讳綔銆恘a.mo銆戯紝鎰忔濇槸“鐨堜緷”锛屼篃鏈夌ぜ鎷溿佹暚绀笺佸綊椤虹瓑鍚箟锛岄樋寮ラ檧浣涙槸涓灏婁經鍚嶇О锛岃繛璧锋潵蹇碉紝鎰忔濇槸鐨堜緷闃垮讥闄浣涳紝鍚樋寮ラ檧浣涚殑璇濓紝鍚戦樋寮ラ檧浣涜嚧鏁杩欑...
  • 扩展阅读:佛经最精髓的一句 ... 最走心的佛语短句 ... 成年人自渡自愈的感悟 ... 看淡一切活好自己图片 ... 佛语渡人的禅语 ... 放宽心态看淡一切佛语 ... 自渡自愈释怀句子 ... 佛语禅心感悟人生短句 ... 佛语看淡一切的句子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