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天之道第七十七章

  • 道德经七十七章原文和译文
    答:道德经七十七章原文和译文介绍如下:一、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①,其不欲见贤②。二、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里?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译文:自然...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于哪里
    答: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本书?
    答: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处原文与译文(有解析)
    答: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居,大道无私 【原文】天之大道,如张满之弓,高者抑之,低者提之,盈者减之,缺者补之。天之道,其核心是平衡与节制,不偏不倚,损有余而补不足。然而,人之道却背离了这一原则,往往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与失衡。【注释】圣人遵循天道,行事如...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道
    答:[原文]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意译]天的自然规律,就像拉开弓射箭一样,是瞄准目标有的放矢...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_百度知 ...
    答: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
  •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出自哪里?
    答: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出自何处?"_百度...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是: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该句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_百度知 ...
    答: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

  • 网友评论:

    钟闻17322299839: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译文 -
    17338牧虏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自然的法则,不是像拉开弓弦...

    钟闻17322299839: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
    17338牧虏 : 这句话最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作者是老子,全文内容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

    钟闻17322299839: 断句 取材子 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朴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 -
    17338牧虏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翻译 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

    钟闻17322299839: "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什么意思? -
    17338牧虏 :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钟闻17322299839: 天知道,损有余,以弥不足,人知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含意 -
    17338牧虏 : 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钟闻17322299839: 天奉以道,地奉以德出自于哪里? -
    17338牧虏 : 天奉以道,地奉以德出自于哪里? 没有这句话的出处 类似的句子: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钟闻17322299839: 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与"人之道"有何不同 -
    17338牧虏 : 毫无疑问,《道德经》作为中华元典之一,其广大精微、包罗万象的思想,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句话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的思想,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句话便是“天之道,...

    钟闻17322299839: 道德经里的故天地之道非明则暗在哪章 -
    17338牧虏 : 道德经里没有你说的“故天地之道非明则暗”这句话.但是道德经里,对天之道有阐述: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以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

    钟闻17322299839: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什么意思啊, 出自何处啊? -
    17338牧虏 :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钟闻17322299839: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后面是甚么 -
    17338牧虏 : 出自老子《道德经》原七十七章 天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可参见http://www.hispeed.com.cn/Forum/ReadPost.asp?PostID=917574)

    热搜:老子第77章 \\ 老子第七十七章阅读 \\ 第1一40章免费阅读 \\ 老子第七十七章感悟 \\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 老子第七十七章注音版 \\ 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 \\ 《老子》二章天之道 \\ 老子三十七章 \\ 老子第七十七章拼音版 \\ 老子《天之道》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 \\ 老子二章第七十七章 \\ 《老子》第二十四章 \\ 老子七十八章 \\ 老子七十七章原文 \\ 道德经77章 \\ 老子七十七章原文翻译 \\ 老子第七十七章朗读 \\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