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怎么体现至情论

  • 至情论的介绍
    答:道家的批判精神存在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武器之一。如晋代鲍敬言之无君论;明代李贽之童心说;何心隐之育欲说,汤显祖之至情论;清代唐甄之破崇论,袁枚之性灵论,皆得力于老庄学精神。汤显祖先后创作了《牡丹亭》(1598)、《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
  • 论述杜丽娘形象
    答:其次,《牡丹亭》全剧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惊梦》这场戏,就是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特色的。这里有杜丽娘的第一次赏春游院, 有杜丽娘的第一次和柳梦梅相会,有姹紫嫣红的百花,有婉转典雅的唱词,华美的文辞,幽雅的环境、缠绵的情思,构成了古典戏剧中精美的典范之作。 《牡丹亭》作为“至情论”的代...
  • 汤显祖唯情文学观的逻辑解析
    答:【内容提要】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主张唯情论(至情论)的文学观。对此,既往学术界的论述失之于简单地说明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等文献中关于“唯情论”的主张,而没有就其“情”的观念作具体、系统的理论阐述。本文围绕汤显祖的“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世总为情,...
  • 我想了解<<牡丹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剧情梗概: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从老塾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在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畔。丽娘醒后,因相思而一病不起。...
  • 与莎士比亚同期的中国著名剧作家
    答:同学也应该知道汤显祖吧,写出《牡丹亭》那位中国著名戏剧作家。非常巧合的是,汤显祖跟莎士比亚恰好是同一年去世的,这算是非常的同期了吧。说到汤显祖的文学特点,应该说是很明显的从其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他的主要作品是《临川四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牡丹亭。他的思想介于佛道儒之间,强调“至情论”...
  • 明代文学史笔记
    答:明代诗歌的“至情论”,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所示,强调真情流露,是对理学专制的反动,也是城市经济和文学繁荣的产物。李梦阳的“情真说”提倡真情在民间诗歌中的表达,如《孔雀东南飞》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深情与个性展现,成为明代诗歌的重要特色。在戏曲领域,如白居易和崔护的故事,体现了情感在...
  • 看鲜血满扇开红桃,正说法天花落——《桃花扇》品读
    答:买《桃花扇》这本古典著作,是因为《牡丹亭》。看了《牡丹亭》被汤显祖的至情论所感动,也被汤显祖所写的唱词所感动。所以想开始读中国古典名著。《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四大名著。所以我又选择了《桃花扇》来看。真是不看则已,一看就佩服的五体投地,现在越发是...
  • 南洪北孔:清代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的并称,戏剧名篇分别是什么?_百度...
    答:洪升的清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长生殿》比较出名些,袁枚评价和《牡丹亭》并传,呵呵哒,虽然我还是觉得《牡丹亭》高峰怎么比。《长生殿》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主要是表现了至情(这一点和《牡丹亭》确实很像,牡丹亭题字就是至情论的观点),然后爱情和政治紧密联系,另外,《长生殿》的艺术...
  • 莎士比亚同期英国王权
    答:前面提到莎士比亚自己身在都铎时期,都铎家族取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代以国王为首的国教,这时候的国王成为了英国政教最高领袖,贵族们无论出于哪一个层面都必须效忠于国王,这也是英国在整个封建时期最为繁荣的时代。《理查三世》与其说是反映理查的时代,不如说是在反射莎士比亚自己的时代,通过描写...
  • 明时戏剧兴起 原因
    答:汤显祖的思想:汤显祖徘徊出入于儒、释、道之间,他认为,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的。《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他的至情论源于泰州学派和李贽的影响,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创作: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牡丹亭》《...

  • 网友评论:

    里该18135169765: 请你谈谈汤显祖是怎么用《牡丹亭》来演绎自己的“至情论”的? -
    54938申该 : 大约当年汤显祖写这出戏的时候,无非有一颗怀春而简单的心罢了. 无非是想跳出那些纷杂回归到昆曲本身上来讲. 《牡丹亭》是个剧本.既然是剧本,究竟是要回归到舞台上来的,否则就只能是“案头卷”,作为文学作品来读.就算写的再...

    里该18135169765: 牡丹亭怎样体现汤显祖的“至情论”
    54938申该 :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至情”论的经典说法,汤显祖继承了泰州学派反对理学教条,争取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并将其光...

    里该18135169765: 汤显祖的得意之作《牡丹亭》至情至性淋漓尽致体如何理解至情至性? -
    54938申该 : 《牡丹亭》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汤显祖的创作巅峰,与同类作品相比,《牡丹亭》可谓“至情至性”.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为情突破生死界限,她对爱情的最初觉醒实际上是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牡丹亭》是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兴起后,社会对人性人情反思的体现.

    里该18135169765: 牡丹亭如何表现了至情的解放意义?
    54938申该 : 汤显祖受明代心学和启蒙思潮的影响,用戏剧活动书写心中衷情,用以抗击封建礼教... 《牡丹亭》是一曲“ 情 ”的颂歌,它所礼赞的“至情”、“梦情”是对礼教社会的决...

    里该18135169765: 怎样理解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宣扬的"至情"说 -
    54938申该 : 《牡丹亭》虽然表现出激情驰骋、辞采华丽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但也必须看到,《牡丹亭》其实还未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 特别是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彻底实现其以情代理的哲学宣言.他的个性解放思路尚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藩篱,而只是对其中某些特别戕杀人性、极其违背常情的地方进行了理想化的艺术处理.乞灵于科考得第、皇上明断,这也是戏曲的常套之一.尽管如此,汤显祖还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 《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青春与美艳的化身,至情与纯情的偶像.

    里该18135169765: 怎样理解《牡丹亭》中的“情” -
    54938申该 : 《牡丹亭》中的情,汤显祖自己在《牡丹亭题记》中就有总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与以前的《西厢记》《长恨歌》同样是描写爱情的话本、剧本等不同,《牡丹亭》描写的情是至情,两人梦中相会,不知情之所起即无所终,而情到深处,可为之死为之生,两人的情并未因一人的死亡而结束,反而因情而得到了重生. 而且历来人们比较喜欢《牡丹亭》,是由于《牡丹亭》中,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是合一的,他描绘了情的所有的美好的、快乐的、幸福的方面,对情的诠释让人感到满足.

    里该18135169765: 牡丹亭的至情观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
    54938申该 : 数百年来,《牡丹亭》以其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优美动人的曲词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此剧至今仍在戏曲舞台上传演不绝,演者以能出演《牡》剧为幸,观者以能观演《牡》剧为欣.前几年台湾学者白先勇倾力打造青春...

    里该18135169765: 论述杜丽娘形象 -
    54938申该 : 杜丽娘的形象 在汤显祖的四部剧作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是他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他的“至情论”思想和艺术才能的剧作.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王思任《牡丹亭叙》引...

    里该18135169765: 结合作品《牡丹亭》试论述汤显祖的文学观 -
    54938申该 :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

    里该18135169765: 从《惊梦》中可以看出汤显祖是如何来实现他的“至情”主张的? -
    54938申该 :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

    热搜:牡丹亭的至情论简答题 \\ 谈谈汤显祖的至情论 \\ 《牡丹亭》中的至情论 \\ 牡丹亭最著名一句话 \\ 牡丹亭的至死情论 \\ 结合牡丹亭谈自己爱情观 \\ 牡丹亭的至情理论 \\ 牡丹亭中至情的理解 \\ 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至情论 \\ 汤显祖牡丹亭与致情论 \\ 牡丹亭为什么被禁止 \\ 汤显祖牡丹亭至情论 \\ 牡丹亭如何体现至情观 \\ 牡丹亭至情论如何体现 \\ 简述汤显祖的至情论 \\ 牡丹亭中至情的体现 \\ 牡丹亭体现的爱情观 \\ 牡丹亭的至情观 \\ 《牡丹亭》体现的爱情观 \\ 西厢记描写欢爱的句子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