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诵读

  • 庄子文言文朗读
    答:首先,这几位都不是唐代的,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名人.希望你好好读书.不要再犯这样的小错误了.根据你的年龄应该是问这几句的出处吧.我查了下资料.帮你答答1.《老子·上篇》知人,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经》.2.《老子·下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
  • 读《道德经》的好处
    答:文/灿川 一、治疗疾病 有资料标明,每天诵读《道德经》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在网络,我搜索了一下《道德经》治病的一些文章,深受启发。就我个人感觉,治疗失眠是特别有效果的。过去睡眠不太好,经过半年多的每天诵读,躺下做一下深呼吸,一会就睡着了。二、可以长寿 《道德经》属于高能量的书,无论是...
  • 《道德经》读后感
    答: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
  • 文言文《劝学》朗诵
    答:首先,这几位都不是唐代的,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名人.希望你好好读书.不要再犯这样的小错误了.根据你的年龄应该是问这几句的出处吧.我查了下资料.帮你答答1.《老子·上篇》知人,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道德经》.2.《老子·下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
  • 【老子】· 道德经(节选1)
    答:可见,在“文”与“质”的对立中,老子强调的是“质”,返璞归真才是治国的出路。以上选自“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高二下)”,原文标题为“第十九章    知所属” 。  阅读思考:文后链接:海瑞崇简 明代清官海瑞以崇尚简朴而闻名。他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简朴寡欲,坚持...
  • 道德经怎么背能很快的记住
    答:二、不贪多,一句一句来。《道德经》基本上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大段诵读,除非你有极好的记忆力,否则,很难记住。可以背过一句,再背下一句,然后两句联背,再背第三句,背过第三句,再从第一句背起,如此反复。一章内容,很快就会背过。三、适当联想,打通记忆关节。如第54章中“修之于身,其...
  • “道德经典诵读”班会。1.要《道德经》的音频朗读,选哪一段比较好,不...
    答:《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
  • 道德经诵读内容简介
    答:在孩子的成长初期,我们应当珍视这个阶段,通过《道德经诵读(注音版)》为他们引入深远的智慧。儿童时期的学习,就像在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品格。这颗种子,如同滋养的阳光和雨露,会引导他们成长为参天大树,不仅在心灵层面,更在现实中展现出和平与幸福的力量。他们将成为国家的...
  • 道德经名言选段
    答:《道德经》名句摘抄,供大家学习诵读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
  • 为什么读诵《道德经》
    答:群里不止一次公告本周六上午九点有我们新群的开卷礼,因为是第一次听说,便一直期待着。大概潜意识里太期待,昨天凌晨两点多醒来,再也睡不着了,就打开手机,从收藏中找出魏老师关于《道德经》成书、创调等那些链接里的文章,把前两天没读完的细细读完。读完已是早晨。不过读魏老师那些文章,总感觉...

  • 网友评论:

    危解19542632419: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
    36339熊万 : 这句话最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作者是老子,全文内容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

    危解19542632419: 如何泛读道德经七十七章? -
    36339熊万 : 道德经七十七章也就是“天之道……天之道……人之道……唯有道者”(修之道) 天之道 其犹张弓欤——天地运作的道理,不就有如制作弯弓一般吗?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弓体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有馀者损之 ...

    危解19542632419: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译文 -
    36339熊万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自然的法则,不是像拉开弓弦...

    危解19542632419: 天知道,损有余,以弥不足,人知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含意 -
    36339熊万 : 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危解19542632419: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什么意思?
    36339熊万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全文如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解释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弓一样吗?弦位高张,就被抑低,弦位低就被拉高.有余的被减少,不足的被补充.这正是大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弥补不足.人间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总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谁能够以多余的供奉天下之不足者?这只有奉持天道的人.有道的人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大功告成而不自居,永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危解19542632419: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译文 -
    36339熊万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自然的法则,不是像拉开弓弦一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过满了就减小一些,不够满就补足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风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只有悟道的人能够如此.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危解19542632419: 道德经全文诵读
    36339熊万 :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危解19542632419: 道德经里的故天地之道非明则暗在哪章 -
    36339熊万 : 道德经里没有你说的“故天地之道非明则暗”这句话.但是道德经里,对天之道有阐述: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以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

    危解19542632419: 道德经 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36339熊万 :[答案] 本问题是道德经的第七十七章,但还差第一句“天之道”.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点.低了就把抬高点.拉得过满了就松点,拉得不足就再用点劲.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却不是这样...

    危解19542632419: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哪里出来的?
    36339熊万 :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热搜:老子 五十八章 \\ 道德经第二章完整版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解读 \\ 道德经52章父爱则母静 \\ 高中《老子》八篇 \\ 道德经第1-81章译文 \\ 《老子》八章上善若水 \\ 《老子》七十七章全文翻译 \\ 老子道德经 \\ 道德经1-81讲解完整版 \\ 道德经1-81完整版朗读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及译文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道理 \\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朗诵 \\ 道德经81章原文完整版 \\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朗诵 \\ 道德经1-81章原文诵读 \\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 \\ 老子道德经1-81章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