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之谓仁文言文翻译 请问大家一下,"博爱之谓仁"中的“之”怎么解释呢,谢谢

\u535a\u7231\u4e4b\u8c13\u4ec1\u8fd9\u4e24\u53e5\u8bd7\u662f\u4ec0\u4e48\u610f\u601d?

\u535a\u7231\u4e4b\u8c13\u4ec1\uff0c\u884c\u800c\u5b9c\u4e4b\u8c13\u4e49\u3002\uff08\u97e9\u6108\uff09
\u5177\u6709\u535a\u7231\u4e4b\u5fc3\u53ef\u4ee5\u79f0\u5f97\u4e0a\u4e3a\u4ec1\uff0c\u4ee5\u535a\u7231\u4e4b\u5fc3\u53bb\u884c\u79f0\u5f97\u4e0a\u4e3a\u4e49\uff01\u2014\u2014\u5510\u00b7\u97e9\u6108\u201c\u4eba\u8005\u4ec1\u4e5f\uff0c\u4eb2\u4eb2\u4e3a\u5927\u3002\u4e49\u8005\u5b9c\u4e5f\uff0c\u5c0a\u8d24\u4e3a\u5927\u3002\u201d\uff08\u300a\u793c\u8bb0\u00b7\u4e2d\u5eb8\u300b\uff09\u201c

\u201c\u535a\u7231\u4e4b\u8c13\u4ec1,\u884c\u800c\u5b9c\u4e4b\u4e4b\u8c13\u4e49\u201d\uff08\u7ffb\u8bd1\uff1a\u535a\u7231\u53eb\u505a\u201c\u4ec1\u201d\uff0c\u6070\u5f53\u5730\u53bb\u5b9e\u73b0\u201c\u4ec1\u201d\u5c31\u662f\u201c\u4e49\u201d\uff09\u5b58\u5728\u5bbe\u8bed\u524d\u7f6e\u73b0\u8c61\uff0c\u201c\u535a\u7231\u201d\u3001\u201c\u884c\u800c\u5b9c\u4e4b\u201d\u4e3a\u52a8\u8bcd\u201c\u8c13\u201d\u7684\u5bbe\u8bed\uff0c\u7528\u4ee3\u8bcd\u201c\u4e4b\u201d\u590d\u6307\u800c\u524d\u7f6e\u3002

原道
唐代 · 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译文:

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人们喜欢听怪诞的言论真是太过份了!他们不探求事情的起源,不考察事情的结果,只喜欢听怪诞的言论。古代的人民只有四类,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只占四类中的一类,今天却有三类。务农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粮食;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依靠他服务的有六家。又怎么能使人民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

古时候,人民的灾害很多。有圣人出来,才教给人民以相生相养的生活方法,做他们的君王或老师。驱走那些蛇虫禽兽,把人们安顿在中原。天冷就教他们做衣裳,饿了就教他们种庄稼。栖息在树木上容易掉下来,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导他们建造房屋。又教导他们做工匠,供应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导他们经营商业,调剂货物有无;发明医药,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恩爱感情;制定礼节,以分别尊卑秩序;制作音乐,以宣泄人们心中的郁闷;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懒散的人;制定刑罚,以铲除那些强暴之徒。因为有人弄虚作假,于是又制作符节、印玺、斗斛、秤尺,作为凭信。因为有争夺抢劫的事,于是设置了城池、盔甲、兵器来守卫家国。总之,灾害来了就设法防备;祸患将要发生,就及早预防。如今道家却说:“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唉!这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话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严寒酷暑,也没有强硬的爪牙来夺取食物。

因此说,君王,是发布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奉在上统治的人的。君王不发布命令,就丧失了作为君王的权力;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且实施到百姓身上,就失去了作为臣子的职责;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应在上统治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如今佛家却说,一定要抛弃你们的君臣关系,消除你们的父子关系,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以便追求那些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唉呀!他们也幸而出生在三代之后,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贬斥。他们又不幸而没有出生在三代以前,没有受到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导。
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象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如今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如今,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我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为即称为义。从仁义再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的叫做德。讲仁义道德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就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它们教育的人民是士、农、工、商,它们的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它们的衣服是麻布丝绸,它们的居处是房屋,它们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死了就是结束了自然的常态。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有人问:“你这个道,是什么道呀?”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继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扬雄,从中选取过一些但选得不精,论述过一些但并不全面。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们的学说能够流传。那么,怎么办才能使儒道获得实行呢?我以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传;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须把和尚、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变成平民的住宅。发扬先王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标准,使鳏寡孤独、残疾以及长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这样做大约也就可以了!

博爱之谓仁意思是博爱叫做“仁”。
博爱之谓仁出自唐代韩愈的《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 鍗氱埍涔嬭皳浠佹枃瑷鏂囩炕璇
    绛旓細鍗氱埍涔嬭皳浠,琛岃屽疁涔嬩箣璋撲箟,鐢辨槸鑰屼箣鐒変箣璋撻亾,瓒充箮宸辫屾棤寰呬簬澶栦箣璋撳痉銆備粊涓庝箟涓哄畾鍚,閬撲笌寰蜂负铏氫綅銆傛晠閬撴湁鍚涘瓙灏忎汉,鑰屽痉鏈夊嚩鏈夊悏銆傝佸瓙涔嬪皬浠佷箟,闈炴瘉涔嬩篃,鍏惰鑰呭皬涔熴傚潗浜曡岃澶,鏇板ぉ灏忚,闈炲ぉ灏忎篃銆傚郊浠ョ叇鐓︿负浠,瀛戝瓚涓轰箟,鍏跺皬涔嬩篃鍒欏疁銆傚叾鎵璋撻亾,閬撳叾鎵閬,闈炲惥鎵璋撻亾涔熴傚叾鎵璋撳痉,寰...
  • 鏂囪█鏂囩炕璇戙婂師閬撱闊╂剤
    绛旓細鏂囦腑瑙傜偣椴滄槑,鏈夌牬鏈夌珛,寮曡瘉浠婂彜,浠庡巻鍙插彂灞曘佺ぞ浼氱敓娲荤瓑鏂归潰,灞傚眰鍓栨瀽,椹虫枼浣涜佷箣闈,璁鸿堪鍎掑涔嬫槸,褰掔粨鍒版仮澶嶅彜閬撱佸皧宕囧剴瀛︾殑瀹楁棬,鏄攼浠鍙ゆ枃鐨勬澃浣溿 鍗氱埍涔嬭皳浠,琛岃屽疁涔嬩箣璋撲箟銆1銆,鐢辨槸鑰屼箣鐒変箣璋撻亾銆2銆,瓒充箮宸辫屾棤寰呬簬澶栦箣璋撳痉銆備粊涓庝箟涓哄畾鍚,閬撲笌寰蜂负铏氫綅銆 鏁呴亾鏈夊悰瀛愬皬浜,鑰屽痉鏈夊嚩鏈夊悏銆
  • 銆婂師閬撱嬫枃瑷鏂璧忔瀽
    绛旓細鍗氱埍涔嬭皳浠,琛岃屽疁涔嬩箣璋撲箟[1],鐢辨槸鑰屼箣鐒変箣璋撻亾[2],瓒充箮宸辫屾棤寰呬簬澶栦箣璋撳痉銆備粊涓庝箟涓哄畾鍚,閬撲笌寰蜂负铏氫綅銆傛晠閬撴湁鍚涘瓙灏忎汉,鑰屽痉鏈夊嚩鏈夊悏銆傝佸瓙涔嬪皬浠佷箟,闈炴瘉涔嬩篃,鍏惰鑰呭皬涔熴傚潗浜曡岃澶,鏇板ぉ灏忚,闈炲ぉ灏忎篃銆傚郊浠ョ叇鐓︿负浠乕3],瀛戝瓚涓轰箟[4],鍏跺皬涔嬩篃鍒欏疁銆傚叾鎵璋撻亾,閬撳叾鎵閬,闈炲惥鎵璋撻亾...
  • 缈昏瘧鏂囪█鏂囦翰鎭.浠佺埍
    绛旓細缈昏瘧锛浣嗗嚒鏄湁鐢熷懡鐨勭墿绉嶉兘浼氱埍浠栫殑鍚岀被锛屾墍浠ヤ汉涔熺埍鍚岀被銆傚師鏂囷細鎴戞棦楗辨殩锛屽綋蹇典汉涔嬮ゥ瀵掞紱鎴戞棦瀹変箰锛屽綋蹇典汉涔嬪洶鍘勶紱鏃㈠康涔嬶紝蹇呮湁浠ユ晳鍔╀箣锛屾椂瀛樻蹇冿紝鏃惰姝や簨锛屾槸涔嬭皳鍗氱埍 缈昏瘧锛氬綋鎴戝悆楗辩┛鏆栫殑鏃跺欙紝搴斿綋鎬濆康鍏朵粬浜虹殑楗ラタ瀵掑喎锛涙垜宸茬粡骞冲畨娆箰鐨勬椂鍊欙紝涔熷綋鎬濆康浠栦汉澶勪簬鍥板涔嬩腑锛涙棦鐒朵互鍙婄粡鎯冲埌...
  • 瀵绘壘鐫浣鏂囪█鏂
    绛旓細3. 瀵绘壘涓绡鏂囪█鏂 鏄煩鎰堢殑鍘熼亾涓嶆槸 闄勶細鍘熼亾鈥斺旈煩鎰 鍗氱埍涔嬭皳浠锛岃鑰屽疁涔嬩箣璋撲箟锛涚敱鏄屼箣鐒変箣璋撻亾锛岃冻涔庡繁锛屾棤寰呬簬澶栦箣璋撳痉銆備粊涓庝箟锛屼负瀹氬悕锛涢亾涓庡痉 锛屼负铏氫綅銆傛晠閬撴湁鍚涘瓙灏忎汉锛岃屽痉鏈夊嚩鏈夊悏銆傝佸瓙涔嬪皬浠佷箟锛岄潪姣佷箣涔燂紝鍏惰鑰呭皬涔熴傚潗浜曡岃澶╋紝鏇板ぉ灏忚咃紝闈炲ぉ灏忎篃锛涘郊浠...
  • 鏂囪█鏂褰撲腑,鈥浠鈥濅富瑕佽〃绀轰粈涔堟剰鎬?瀹冪殑鍚箟鏄粈涔?
    绛旓細浼氭剰銆備粠浜,浠庝簩銆傚彸杈圭殑浜屾槸閲嶆枃銆傛湰涔:鍗氱埍,浜轰笌浜虹浉浜掍翰鐖)涓浗鍙や唬涓绉嶅惈涔夋瀬骞跨殑閬撳痉瑙傚康銆傚叾鏍稿績鎸囦汉涓庝汉鐩镐簰浜茬埍銆傚瓟瀛愪互涔嬩綔涓烘渶楂樼殑閬撳痉鏍囧噯銆朾enevolence銆椾粊,浜蹭篃銆傗斺斻婅鏂囥嬩粊鑰,鎯呭織濂界敓鐖变汉,鏁呯珛瀛椾簩浜轰负浠併傗斺斻婃槬鍒澛峰厓鍛借嫗銆嬩笂涓嬬浉浜璋撲箣浠銆傗斺斻婄ぜ璁奥风粡瑙c嬫俯鑹,浠...
  • 瀵绘壘鐨鏂囪█鏂
    绛旓細1. 瀵绘壘涓绡鏂囪█鏂 鏄煩鎰堢殑鍘熼亾涓嶆槸 闄:鍘熼亾鈥斺旈煩鎰 鍗氱埍涔嬭皳浠,琛岃屽疁涔嬩箣璋撲箟;鐢辨槸鑰屼箣鐒変箣璋撻亾,瓒充箮宸,鏃犲緟浜庡涔嬭皳寰枫備粊涓庝箟,涓哄畾鍚;閬撲笌寰 ,涓鸿櫄浣嶃傛晠閬撴湁鍚涘瓙灏忎汉,鑰屽痉鏈夊嚩鏈夊悏銆傝佸瓙涔嬪皬浠佷箟,闈炴瘉涔嬩篃,鍏惰鑰呭皬涔熴傚潗浜曡岃澶,鏇板ぉ灏忚,闈炲ぉ灏忎篃;褰间互鐓︾叇涓轰粊,瀛戝瓚涓轰箟,鍏...
  • 娆插崰鍏惰韩蹇呭厛鏀诲叾蹇冪殑鏂囪█鏂
    绛旓細1. 淇韩榻愬娌诲浗骞冲ぉ涓鏂囪█鏂囩炕璇 姝e績銆佷慨韬侀綈瀹躲佹不鍥姐佸钩澶╀笅 銆婄ぜ璁奥峰ぇ瀛︺ 鍘熸枃鏄滃彜涔嬫鏄庢槑寰蜂簬澶╀笅鑰;鍏堟不鍏跺浗;娆叉不鍏跺浗鑰,鍏堥綈鍏跺;娆查綈鍏跺鑰,鍏堜慨鍏惰韩;娆蹭慨鍏惰韩鑰,鍏堟鍏跺績;鈥︹﹀績姝h屽悗韬慨,韬慨鑰屽悗瀹堕綈,瀹堕綈鑰屽悗鍥芥不,鍥芥不鑰屽悗澶╀笅骞炽傗濆ぇ鎰忔槸璇:鍙や唬閭d簺瑕佷娇缇庡痉褰版槑浜庡ぉ涓嬬殑浜,瑕佸厛...
  • 鍏充簬浠鐨勪竴鍙鏂囪█鏂
    绛旓細銆婂浗璇檵璇竴銆:鈥滅埍浜涔嬭皳浠鈥,浠佷綋鐜板湪鐖跺瓙鍏崇郴涓婂氨鏄埍浜插氨鏄瓭銆 銆婂浗璇檵璇簩銆嬩腑鐢崇敓鎷掔粷閫冧骸璇:鈥滀粊涓嶆ㄥ悰鈥濃滈冩鑰屾ㄥ悰涓嶄粊鈥濄備粊浣撶幇鍦ㄥ鐞嗗浗涓庡浗鍏崇郴涓,灏辨槸淇濇姢灏忓浗,鏁戝姪閭诲浗銆 姝ゅ,浠佽繕鏈夊叾浠栧惈涔夈傚銆婂浗璇檵璇簩銆嬭鈥滃埄鍥戒箣璋撲粊鈥濄 鍙,浠佸寘鍚殑鑼冨洿鏄浉褰撳箍娉涚殑,浠栧寘鎷簡鍚勭鍏蜂綋鐨...
  • 鏂囪█鏂銆婃▕杩熼棶浜恒
    绛旓細鈥滃厛闅锯涔嬭皳,鎸夈婅璇泦娉ㄣ,绋嬪瓙鏇:鈥滃厛闅,鍏嬪繁涔熴備互鎵闅句负鍏,鑰屼笉璁℃墍鑾,浠佷篃銆傗 鏃互鈥滃厠宸扁濊В涔,鍙堝彲涓庛婇娓婇棶浠併嬬珷瀵硅銆傞娓婇棶浠併 瀛愭洶:鈥滃厠宸卞绀间负浠併備竴鏃ュ厠宸卞绀,澶╀笅褰掍粊鐒夈 涓轰粊鐢卞繁,鑰岀敱浜轰箮鍝?鈥濋娓婃洶:鈥滆闂叾鐩傗濆瓙鏇:鈥滈潪绀煎嬁瑙,闈炵ぜ鍕垮惉,闈炵ぜ鍕胯█,闈炵ぜ鍕垮姩銆
  • 扩展阅读:免费的翻译器 ... 文言文在线翻译入口 ... 免费古文翻译器 ... 翻译古文 ... 文言文现代文互翻译器 ... 原文及译文全部 ... 文言文翻译器转换 ... 博爱之谓谓仁全文翻译 ... 最全版原文及译文 ...

    本站交流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欢迎反馈与建议,请联系电邮
    2024© 车视网